新年過後,不少員工都會考慮「跳槽」,希望為自己帶來更多得益。大多數老闆亦會以「加人工」去挽留合適人才。不過,這種方法能否有效挽留員工,使他們繼續為機構打拼呢?

在不同的培訓場合,筆者曾向與會者發問:「上班的目的是什麼?」當然,不少與會者表示,上班是為了賺錢以維持生計。但是,有部份人士卻指出,上班是為了得到別人的關心或重視,以及讓自己有更好的人生發展。因此,薪金並非是他們首要的考慮因素。

上述情形帶出一個訊息:員工的工作原動力,會因個別差異而有所不同。根據心理學家馬思勞 (Abraham H.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 (Hierarchy of Needs),人類的需求大致可分為五種(包括:生存、社交及自尊需求等)。當個人身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時,都會懷抱理想,依自身條件,著力追求自我實現。  

就職場層面來說,馬思勞的理論指出,個人的工作原動力,往往因需求轉變而有所調整。例如,當員工需要滿足生存需求時,他在工作方面的原動力,是優厚薪金或福利。若這位員工需要滿足社交需求時,相關的原動力就會著重於獲取別人的關愛。如果員工失去工作原動力,不單對工作表現構成負面影響,還可能強化他的離職意願。

「加人工」,只能留住滿足於生存的員工。若要有效留住不同需求層次的員工,繼續為機構打拼,管理者就要準確掌握他們在工作的原動力,並作出有效應對,「加人工」方能成事。

香港樹仁大學

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黃子健博士




樹仁心思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