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已三千年,是就有文字流傳的歷史來說的。又說中華文明已五千年,則指「目治」的漢字,從最初圖畫雛型,經簡易線段組合排列,到演化成熟,作者可以順當表情達意,讀者可以「望文生義」理解。這個演化旅程,需要兩千多年。從甲骨文、鐘鼎文、隸書,到小篆、行書,形成獨體方塊㿝漢字,集形、音、義於一身,「用眼睛看」的文字,早已形成。

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都採用拼音,只有漢字例外。為什麼?拼音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所以受限於時間空間,時移地異,文字就會隨之改變。羅馬帝國解體後,原本使用拉丁語的歐洲,分裂為十多個國家,各依自己的語言造出文字,即是顯例。

莎士比亞的名著距今不到500年,日本明治維新不過是兩世紀前事,古英文、古日文,非專家學者不能了解。但漢字特色即形知義,字意寓存於字形之中;字形固定,望文可以生義。字定義定,即使字音隨時空差異有所不同,因形義大致固定,亦足以制約。漢字特色在表意,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猶如阿拉伯數字1、2、3,可作為超越時空,通行無阻的世界語,任何人看1、2、3,可以有不同音讀,但字形字義卻是固定不移的。

宋詞傳誦1000多年;唐詩流傳1200多年;《史記》影響2000年;《左傳》更久,2500年。現代人,大學生多能閱讀。這些漢字書寫的經典,都比莎士比亞名著更為古老而久遠。漢字表意的優勢,因為能突破時間空間局限,古老的智慧,傳統的精華,民族的感情,帝國的統一,以及文化的遺產,都仰賴「覩形知義」的漢字,而順利傳播、發揚、凝聚、維繫和保留。

漢字文化圈的形成,範圍擴及東亞的日本、韓國,南亞的越南,也是緣於漢字的睹形識義,易知易行。因此,作為世界通行的共通文字,獨體方塊的漢字,遠較拼音文字適合推廣。

香港樹仁大學

中文系系主任張高評教授




樹仁心思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