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難頂學業負擔重 學童及家長壓力「爆燈」

社會事

難頂學業負擔重 學童及家長壓力「爆燈」
社會事

社會事

難頂學業負擔重 學童及家長壓力「爆燈」

2017年06月12日 08:30 最後更新:12:32

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最新調查發現,本港家長認為子女在升小學後,學業壓力大增六成;而亦有超過九成家長指子女學業亦會成為自己的壓力來源,令他們於過去半年內出現發脾氣、情緒失控、頭痛及失眠等問題,反映學業壓力令學童及家長都壓力「爆燈」。兒科基金指出回歸二十年來本港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每況愈下,近五年因精神健康到醫管局旗下醫院接受服務的個案更增加近五成,認為政府低估問題。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由上月中起至上周,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向一千三百二十七名幼稚園及小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五成四的家長認為,孩子不開心的原因與學業有關,當中有此想法的小學家長更達六成八。同時小學家長就認為子女的壓力達到五點八分,比較幼稚園家長評估的三點六分,多出六成。有四成八的幼稚園家長相信,子女最大壓力來源是來自家長的期望,學業只佔兩成三。不過,當問及小學家長時,學業成績就為最主要的壓力原因,佔七成六。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家長壓力方面,調查發現有九成四家長都表示過去半年在照顧孩子時,曾出現無緣無故發脾氣、情緒失控、頭暈、頭痛或失眠等任何一種由壓力所導致的健康問題,當中有七成八家長試過有時或經常在照顧孩子時發脾氣,及有六成七人曾試過情緒失控。而與子女一樣,七成九受訪小學家長表示壓力來源是孩子的學業,反映學業壓力令學童及家長都壓力「爆燈」。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兒科基金秘書長王曉莉醫生坦言,調查反映本港學童壓力過大,指「幼稚園及小學生根本不應該有學業壓力」。她引用醫管局數據指出,過去五個年度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接受不同服務的人數,由一萬八千九百宗增加至二萬八千八百宗,增幅超過五成。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基金主席陳作耘醫生批評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每況愈下,雖然政府多次就青少年自殺問題發表報告,但沒有落實長遠政策改變問題,同時亦低估了情況。他又反駁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學童自殺與教育制度無關的說法,指教育制度中如操練等因素,正對學童及家長構成重壓。

往下看更多文章

學童視力跌又持續超重 學者籲親子多做戶外運動

2024年01月04日 11:06

衞生署公布的學童周年健康檢查服務結果,發現小學生超重情況持續,低年級小學生視力下降。

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在港台節目上表示,疫情期間,本港中小學生的體質產生了令人失望的變化,其中癡肥及過重比率明顯增加,做運動機會減少或營養失衡惡化,視力問題亦嚴重了。

學者建議家長和小孩假日多進行戶外活動。(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學者建議家長和小孩假日多進行戶外活動。(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他表示,港大早前與合作夥伴進行長遠追蹤研究,與衞生署發布的數據亦非常吻合,發現疫情後,雖然恢復面授課,並鼓勵學生多做運動,但很多小朋友在疫情期間養成的壞習慣,未有根本改變,例如疫情期間運動量非常低,復課後在學校的運動量提升了,但在放假日子或長假期,運動量比疫情高峰時還要差,反映他們假日多留在家中或很少進行戶外活動,他認為要盡快糾正這些生活習慣。

親子多進行戶外活動,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親子多進行戶外活動,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葉柏強又說,關鍵是社會要建立健康生活習慣,他看到復課後,無論家長或學校,過份專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最重要是學生的體質及精神健康,因此要加強家庭功能,家長多與小朋友進行戶外運動,學校方面亦要關心學生的團隊精神,多鼓勵他們進行體能活動。

家長多和孩子到戶外活動,對身心有益。(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家長多和孩子到戶外活動,對身心有益。(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