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巴拿馬宣布與中國建交,並與台灣斷交,令封塵了一些華人在巴拿馬的歷史再度引起關注,引發中國歷史上與巴拿馬前世今生的討論。據載,在160年前,近萬名華工背井離鄉,到巴拿馬修築鐵路、開鑿運河,其中數百名華工魂斷異鄉。建造巴拿馬運河的血淚史,見證了華人為生存打拼而遠赴他鄉,並最終落地生根的故事。不過,由於當時美國採取排華政策,美國人所經營的巴拿馬運河公司,一度不承認華工曾參與運河工程,但巴拿馬人沒有遺忘......

據史料記載,19世紀50年代部分華人從美國南下巴拿馬,從事墾殖及貿易活動,成為最早去到巴拿馬的華人,而真正的「契約華工」抵達巴拿馬則是在1854年。

更多相片
巴拿馬華工修築鐵路繪圖(網上圖片)

日前,巴拿馬宣布與中國建交,並與台灣斷交,令封塵了一些華人在巴拿馬的歷史再度引起關注,引發中國歷史上與巴拿馬前世今生的討論。據載,在160年前,近萬名華工背井離鄉,到巴拿馬修築鐵路、開鑿運河,其中數百名華工魂斷異鄉。建造巴拿馬運河的血淚史,見證了華人為生存打拼而遠赴他鄉,並最終落地生根的故事。不過,由於當時美國採取排華政策,美國人所經營的巴拿馬運河公司,一度不承認華工曾參與運河工程,但巴拿馬人沒有遺忘......

1911年3月修建運河的照片。(網上圖片)

巴拿馬鐵路公司到中國南方招工,在1851年至1865年間共招走2萬華工。1854年,第一批705名華工搭乘「海巫號」帆船取道加拿大與牙買加,歷經61天終於抵達巴拿馬。據當地報章報道,「『海巫』號帆船運載705名華工從汕頭出發,經過61天的航行,於3月1日中午抵達港岸。『海巫』號此行順利,船程中僅11名華工死亡,安全抵達巴拿馬港口的有694人,其中4人傷殘,全部是男性華工,看來身體狀況良好。」

1914年8月15日,運河正式通航,一艘貨輪駛入港口。(網上圖片)

1881年,巴拿馬運河在法國人的主持下動工,但卻因方案設計不周而失敗。美國人隨後接手運河工程,1914年巴拿馬運河竣工。前後30年間,運河公司先後招募了近萬名華工到巴拿馬開鑿運河,其間有數百人喪生。

運河工人的照片資料中並沒有華工的身影。(網上圖片)

官方記載原本不承認華工曾參與運河工程建設,因為當時美國人經營的運河公司執行排華政策,不敢正式宣稱招募華工,要讓華工頂著其他國家的工人名義來參加工程。 但這些契約華工並沒有被巴拿馬人遺忘,他們在當初運河工程最艱難的地方、運河中段的庫萊布拉山山頂上修建了一座「契約華工亭」,向廣大華工表達敬意,紀念他們在開鑿運河中所做的貢獻。巴拿馬人還專門造了一個新詞「運河華人」,借指那些參與運河修建、擴建和管理的華人。

華人抵達巴拿馬150周年紀念碑。(AP圖片)

通過賣苦力修鐵路和運河賺得第一桶金的部分華工,在巴拿馬落地生根,從經營小本生意開始打拼,逐漸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也推動了官方關係的發展。清廷於1910年1月16日(清宣統元年12月6日)與巴拿馬建交。1909年12月6日,清廷和碩親王在關於擬設巴拿馬總領事館的奏折中稱,「(在巴拿馬)我國僑商數千,投資千萬,幾握其全國商務權之半」。

1848年,一家美國財團成立巴拿馬鐵路公司(Panama Railroad Company),承修橫貫巴拿馬地峽的鐵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岸。起初,該公司從愛爾蘭及加勒比海地區招募大批工人,從大西洋岸開始動工,卻因為工作環境惡劣,氣候濕熱難耐,瘧疾、黃熱病等疫病肆虐,造成工人大量死亡,工程幾乎停頓。於是,巴拿馬鐵路公司決定引進華工從太平洋那端築起。

巴拿馬華工修築鐵路繪圖(網上圖片)

巴拿馬華工修築鐵路繪圖(網上圖片)

巴拿馬鐵路公司到中國南方招工,在1851年至1865年間共招走2萬華工。1854年,第一批705名華工搭乘「海巫號」帆船取道加拿大與牙買加,歷經61天終於抵達巴拿馬。據當地報章報道,「『海巫』號帆船運載705名華工從汕頭出發,經過61天的航行,於3月1日中午抵達港岸。『海巫』號此行順利,船程中僅11名華工死亡,安全抵達巴拿馬港口的有694人,其中4人傷殘,全部是男性華工,看來身體狀況良好。」

這些華工都被分配在巴拿馬鐵路西段工地上施工,是修築巴拿馬鐵路的主要勞動力。根據工作契約,鐵路公司必須提供華工中餐和鴉片,並給予宗教自由。華工的薪水比愛爾蘭工人少,很多白人勞工不願做的工作都由華工承擔。在鴉片的刺激下,華工的工作頗有進展。但由於國際上譴責鐵路公司以鴉片殘害苦力,鐵路公司因此停止提供鴉片,很多華工因此身體不適,紛紛病倒,嚴重影響工程進度。由於當時工作環境惡劣,缺乏足夠的醫療保證,不少華工染病身死異鄉,亦有人不堪勞動重負和病痛折磨而自殺,只有少數華工能平安回到中國。

1911年3月修建運河的照片。(網上圖片)

1911年3月修建運河的照片。(網上圖片)

1881年,巴拿馬運河在法國人的主持下動工,但卻因方案設計不周而失敗。美國人隨後接手運河工程,1914年巴拿馬運河竣工。前後30年間,運河公司先後招募了近萬名華工到巴拿馬開鑿運河,其間有數百人喪生。

1914年8月15日,運河正式通航,一艘貨輪駛入港口。(網上圖片)

1914年8月15日,運河正式通航,一艘貨輪駛入港口。(網上圖片)

官方記載原本不承認華工曾參與運河工程建設,因為當時美國人經營的運河公司執行排華政策,不敢正式宣稱招募華工,要讓華工頂著其他國家的工人名義來參加工程。 但這些契約華工並沒有被巴拿馬人遺忘,他們在當初運河工程最艱難的地方、運河中段的庫萊布拉山山頂上修建了一座「契約華工亭」,向廣大華工表達敬意,紀念他們在開鑿運河中所做的貢獻。巴拿馬人還專門造了一個新詞「運河華人」,借指那些參與運河修建、擴建和管理的華人。

運河工人的照片資料中並沒有華工的身影。(網上圖片)

運河工人的照片資料中並沒有華工的身影。(網上圖片)

通過賣苦力修鐵路和運河賺得第一桶金的部分華工,在巴拿馬落地生根,從經營小本生意開始打拼,逐漸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也推動了官方關係的發展。清廷於1910年1月16日(清宣統元年12月6日)與巴拿馬建交。1909年12月6日,清廷和碩親王在關於擬設巴拿馬總領事館的奏折中稱,「(在巴拿馬)我國僑商數千,投資千萬,幾握其全國商務權之半」。

現在巴拿馬300多萬人口中,有華人血統的至少有3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0%。當年華人多是開荒拓土的苦力,如今已經有華人在運河的設計和管理等領域工作。當地很多商鋪和銀行都同時使用西班牙語和中文兩種文字。早在2004年,巴拿馬政府就已經宣布將每年3月30日定為「華人日」,以肯定華人對巴拿馬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華人抵達巴拿馬150周年紀念碑。(AP圖片)

華人抵達巴拿馬150周年紀念碑。(AP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