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符號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一般人較多用於電子郵件(E-mail)上。原來,各國對「@」也有不同的稱呼,有些名稱更是十分有趣。

「@」常用於電子郵件上(設計圖片)

「@」常用於電子郵件上(設計圖片)

「電子郵件之父」Ray Tomlinson於1971年首先以「@」作使用者及電腦名稱的區分,令網民開始使用E-mail傳送及接收訊息,而E-mail也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這個符號並非由Ray Tomlinson所發明,而是出自於諾曼法語「à」,原意為「每」的意思。

直至1902年,「@」首現於紐約朗伯打字機公司的產品上,其正式讀法為「commercial at」,一般人則簡稱它為「at」。

港澳地區通常直接稱「@」為「at」。鄰近的台灣對它有一個可愛的稱號,會將之稱為「小老鼠」。內地對它有數個稱呼,大部份人會以普通話把它讀作「艾特」,也有人會稱它為「花a」或「圈a」。

越南人對「@」有兩種稱呼,分別是北越的「彎曲的a」和南越的帶鉤的a」。遠一點的歐洲多國也有各種有趣的說法,意大利人會把它稱作「蝸牛」、荷蘭人認為它是捲捲的「猴子尾」、德國人覺得它是「蜘蛛猴」的尾巴、匈牙利稱之為蚯蚓、丹麥人則會說是「豬尾巴」或「象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