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評論指不應用比賽的形式來評定藝術的高低好壞,這種論調就跟我們不應用考試來評家學生的高低好壞一樣,但當我們希望透過某種方式,來提拔一些在視覺藝術上的可造之材,那麼可以用甚麼方法來選出呢,雖然說藝術很難用一套量化的標準來評級,但不同地方及機構都會邀請一些業界有地位有份量的代表人士,用他們的經驗、心得及眼光來找出明日之星。

 其實,不只是視覺藝術,就算是文學、電影、設計、時裝、電腦遊戲等不同界別,它們都會用比賽或類似的方式來找出可造之材,但當然要看比賽本身的主題、方向、形式、規模,還要看評審的人及方法等等,是不是真的可以令有才之士有發揮及有機會。就算是建築,很多地方的大型建築項目,也是用比賽的方式來找出最好的方案。

 當然,比賽可能未必是最好或最有效找出所謂最優秀、最有前途的人才,但在找到另外一個最好的方式之前,或者我們可以相信在一個有公平、公正、公開的比賽制度下,是可以找到人才的,固然比賽的內容形式是應該可以不斷優化及改進,以配合不同時代的需要。

 新藝潮不但希望提供一個以藝術家為本位的平台,讓世界各地的藝壇新力軍、藝術機構代表、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及公眾藉著展覽、講座等活動交流,同時也想發掘更多具潛力而優秀的藝術家,所以在第一屆已設立「新藝潮國際藝術家獎」,兩個月內收到二千份參賽作品,來自20個國家的80多間藝術學院,最後被評審選出的三甲都是來自本港藝術學術機構,充分表現本港年輕藝術家的創意。

 將在10月舉行的第二屆新藝潮博覽會,同樣找來一等一的評審班底,由五位藝術界專業人士擔任首輪評審,包括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皮道堅、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吳達坤、藝倡畫廊主持人姚金昌玲、香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韓秉華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他們將為新藝潮挑選出優秀的入圍作品。第二輪評審包括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總館長Adam Budak、獨立策展人馮博一、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博士、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客席教授鄧海超教授和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學院院長暨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薛保瑕教授,他們將選出「新藝潮國際藝術家獎」。

 第二屆新藝潮博覽暨國際藝術家獎徵件至4月30日截止,詳細資料可瀏覽新藝潮官網www.artnextexpo.com或面書(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rtNext2017/

 比賽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於你有沒有實力及膽量參加吧。




Art Next 新藝潮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