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公安破19年前劫殺案 當年17歲疑兇已變富商

大視野

公安破19年前劫殺案 當年17歲疑兇已變富商
大視野

大視野

公安破19年前劫殺案 當年17歲疑兇已變富商

2017年01月14日 11:11 最後更新:11:11

南京19年前發生一宗奪劫殺人案,一名騎單車回家的郵票商人,在無所附近遭人殺害,身上的數十萬元財物遭掠去。多年來當地公安一直未能拘捕兇手,直到近年憑指紋辨識技術,終於找到當年的3名疑兇,其中一人竟已成為富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內地傳媒引述南京警方報道,犯中有3名疑兇,他們在犯案前策畫已久,有人負責放哨、有人跟蹤,分工明確,而且事後立即逃離現場,還多次換車逃避追捕,「19年前採集到幾個可疑指紋,但當時辨識技術限制大,一直未能找出疑兇,一拖就是十多年。」

南京警方去年9月進行大數據比對,終於鎖定一個河南姓祁男子。警方指,眾多線索都指向祁男當年就在案發現場,但不解的是,1984年出生的他當年只有13歲,「13歲不太像會搶劫的年紀,而祁男現在是鄭州的富商,經營家具生營,有多套房地產,資產多達上千萬。」

經深入調查後,警方在祁男身上發現更多疑點,「他的戶籍紀錄非常奇怪,後來才知道,他特意改名,又改年齡,假裝自己是另一名同姓的人,其實案發那年他已經17歲」確定以後,警方馬上拘捕他,起初祁男還故作鎮定,但一聽到來的是「南京警察」,臉色馬上變得十分難看,並坦白表示,「這件事堵住我心好多年,我全說出來吧。」

原來祁男和另外2名同黨,早在19年前已犯案累累,他們有多次打暈搶劫紀錄,並且因此被判過10年以上的徒刑。出獄以後,祁男繼承家業,生意越做越大,但另外兩名同黨卻不停以「南京殺人案」敲詐他,令他長期生活在壓力中。

目前三人已被公安拘捕,案件調查工作也在進一步進行之中。

往下看更多文章

聆聽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聲音

2016年10月20日 18:00 最後更新:19:55

兩名本土派議員宣誓時把中國的英文名字讀成「re-fucking of支那」,他們覺得毫無所謂,拒絕道歉,但卻令到對二次大戰歷史有認識的人,深感痛心。

有一位資深記者朋友告訴我,她聽到兩名議員這樣宣誓時,眼淚不禁湧出,令她回憶起約21年前訪問兩位二戰時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往事。

南京大屠殺發生於1937年12月中,當時國軍在上海與日軍已經進行了近三個月的慘烈而膠著的戰爭。戰事在日本陸軍第10軍從杭州灣登陸之後急轉直下,在日軍的迅猛追擊下,國軍潰敗。

11月20日,中華民國政府發表《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政府機關、學校紛紛遷往內地。12月13日晨,日軍攻入南京城。

日軍佔領南京後的最初幾個星期,為報復南京軍民頑抗,任由士兵毫無約束地在城內外遊蕩,隨意殺害平民。被日軍強姦、搶劫的受害人,往往被日軍隨意殺死滅口。被日軍屠殺的中國官兵和平民在20萬至30萬人以上。南京城內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1995年是抗戰勝利50週年,記者朋友到南京訪問了兩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一位伯伯和一位婆婆。時值7月,天氣非常炎熱,訪問的地點是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門外。

兩位倖存者年約70歲,但他們看來比實際年齡衰老得多。伯伯較有精神,可以自行走動。訪問期間,他掀起上衣,讓記者朋友看他肚皮上一條很長很深的疤痕,就像被人剖腹一樣,他說這是日本軍刀造成的。另外,伯伯又背著一個類似「尿袋」的東西,因為那道刀傷讓他失去如廁的能力。

伯伯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候的所見所聞,説到日本軍人在城內以殺人為樂,連初生嬰兒也不放過時,仍然十分悲傷憤怒,咬牙切齒。不過,可能是身體差以及天氣比較熱,到訪問的後半部,伯伯說話越來越艱辛,每說一句話便抹一下不斷滴下的汗水,看得出他正在努力地堅持述說。

婆婆的身體很是瘦弱,走路也要人攙扶,整個訪問都要坐著做。婆婆的全家人在屠城時全部被殺害,她說話時給人很淡然的感覺,就像一些人受到很大打擊之後,像在訴說別人的故事一樣。

但當說到她的姐姐被日本軍人拉了去做「花姑娘」(慰安婦)時,她開始泣不成聲,工作人員覺得婆婆已經太累,便終止了訪問。事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婆婆當時住在南京城外的小村莊,她也曾被拉了去做慰安婦,她不願提起這段往事,大家也不好追問。

記者朋友相信訪問伯伯和婆婆的媒體不止她一家,以他們如此虛弱的身軀,這樣辛苦也肯接受訪問,相信是他們是不希望這段慘痛的歷史、中國人經歷過的苦難,就這樣被人遺忘。

記者朋友最後埋怨自己,未有做好傳媒的工作,未能夠讓香港年青一代知道這段歷史,至所以有這樣多的年輕人會模仿游蕙禎和梁頌恆,把「re-fucking of 支那」這句辱及國家及所有中國人的說話,講得這樣琅琅上口。

我認為一個忘記歷史的族群,最終要為這種遺忘付出代價。希望無論是教育工作者也好、家長也好,承擔起這個責任,正確地教導下一代,讓他們有一個歷史觀,好好地找到香港人的定位。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