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被詬病土地資源不足,限制年輕人發展初創企業,同時本港有大量唐樓及舊工廈,因資源錯配等原因成為了「廢空間」,若將樓宇拆卸重建,往往須花3、4年時間,遠水難救近火。原本從事發展商項目管理工作的Keith和任職建築師樓的Addie,就成立創意發展公司Synergy,將其專業知識結合年輕人的創意,僅須數個月時間便能將舊樓活化,不但提升物業價值及回報,內籠也換上型格裝修設計,成為年輕人理想追夢地。

Keith和另一位創辦人Addie分別從事工程和建築出身,在發展商和建築師樓各自有10多年經驗。Keith在讀大學時期已萌生年輕一代「共居」生活的念頭,但笑言自己原來的工作就如一粒「專業螺絲」,死板地處理倒模式的工作,制肘著自己的理念。

公司以「Space、Creativity、Networking」作為主要概念,就是希望創作一個平台,將空間、創意和人脈聯系一起,並透過收購及活化廢空間,以共享空間(co-space)方式為年輕人提供一個發揮創意及交流的地方,並以此延伸出「We Build,You Create」的口號,即公司提供平台,讓不同持分者創造新事物,造到百花齊放。

Keith指出,所謂廢空間並非指它的價值低,可能是因為錯配、被遺忘或先天發展有困難,令到物業未用盡自身的功能。如一些無升降機的唐樓,可能不適合小家庭居住,卻是青年宿舍的理想地點。公司則透過自身團隊的專業、創意和整合力,將這些廢空間變成年輕人垂青的地方。經Synergy活化的項目亦已達10個。

公司目前有約20名員工,並以年輕人為主。大家各司所職,分別專注於工程、項目管理、市場推廣、客戶服務等範疇。由於公司架構比較平坦,沒有上司與下屬的觀念,員工有任何創新想法,都可以直接提出甚至實踐,所以公司充滿活力,亦能夠提供綜合、一站式的創意發展服務。相反,傳統發展商工作模式較機械,而且架床疊屋,員工亦未必能夠將創意帶入公司。

Keith直言生活就是分享,很希望年輕人透過公司這個平台,分享到自己的看法,並影響到其他人。因此,Synergy很強調租客之間的交流,項目除了提供獨立空間,亦具備公共空間,公司不時與其他組織舉辦活動,讓租客們互相交流,從而建成一個小社區。Keith認為公司獨特定位具意義亦很有趣,也是與市場競爭者最大的分別和優勢。

他舉例指,公司位於觀塘的一個項目,單位樓層因為建築限制沒有升降機到達,而且鄰近機房,存在嘈音問題,業主無計可施之下將物業交由公司活化,結果變身成陶瓷等手作工作室,出來效果不錯,亦成為年輕人的第二個家。背後除了需要專業知識,亦要有很多創意和彈性的思維。

由於兩位創辦人擁有相關工作經驗和背景,深入了解樓宇改建的法規,活化舊樓時會依足政府法例要求。Addie表示,公司首先會物色一些出現錯配,又適合活化為年輕人居住或工作的廢空間,公司只需要很短時間,翻新及加入一些元素,便可以適合年輕人居住或工作。

例如公司首個共居項目「型.宿」,整幢物業本身是市區重建局不會看中的,但位置十分優越,除了接近何文田港鐵站出口,亦鄰近大學城區。公司收購物業後,用了約8個月時間活化,拆去原有的劏房和其餘僭建,並重新入則,翻新外牆窗戶,加入公共客廳、自動售賣機和洗衣設施,自開業以來均保持八成以上入住率。

她指出,如果業主將樓宇拆卸重建,往往需要3至4年時間,年均回報率可能只有3至4厘,而且建築成本高,又要取得政府批文,當中涉及較大風險。相反,公司只須8至10個月時間便可將廢空間活化,經活化的物業回報可達7至8厘,而且風險相對較細。另外,不少年輕租客也因為認同公司的共享的理念才入住,所以不易棄租,租金收入也穩定。

她以公司最新的「共居2.0」項目「書匯」為例,項目樓上部分會劃作共居,設計上加入了大量交流的元素,幫助年輕人建成小社區,活化後的舊樓也有助改善社區形象。

Keith補充,公司選擇以重資產模式營運,是因為公司看重長遠的穩定發展。他參考過外國的共居模式,發現「租上租」的共居項目很多時只有2至3年壽命,尤其在人工高、租金貴的香港,直接持有物業會更加化算。

他又指,不少投資者或業主都不知道哪些物業適合活化,從而可獲得既合理又穩定的回報。Synergy正是一個專業、由年輕人組成的公司,明白年輕人的需要,能夠在投資者回報及年輕人需求之間作出平衡,極適合香港現時的經濟型態。

他續指,目前公司共居項目的租用率,已證明公司所走的道路正確,所有投資者的物業,經過樓宇和社區活化後,資產價值亦有所提升。共居行業在香港正處於起步階段,Synergy具有先行者優勢,隨著初創大時代出現,相信公司未來回報一定會比起已泛濫的「蚊型樓」更佳。他亦透露,公司計劃來年會繼續在近郊富潛力的地區,發展共居3.0、4.0項目。

特約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