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現了停止回收廢紙風波,再次燃起市民對本地環保業的討論。我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必須以新視野,發展先進、創新的環保工業,絕不能滿足於當下低技術含量的廢物回收。我促請政府重新審視現有的環保政策,並制定明確的方向及階段性目標,支援業界改革和創新,為改變現時落後而低技術的環保行業創造條件。

這次廢紙風波,源於中國國務院公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從今年底開始禁止進口未加工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等24類固體廢物,令廢紙遲遲未能運往內地處理。回收商缺為表不滿,停收廢紙三日,導致各區多處出現「廢紙山」,阻礙街道、影響衞生。除了增派人手清理街道上的廢紙,政府束手無策,處境相當被動。

以往自由市場見證了許多產業因而蓬勃發展,然而,當市場尚未形成或不健全時,政府則必須擔當更主動的角色。缺乏政策方向、支援不足,是香港環保工作整體發展遠遠落後於許多經濟發達國家、環保工業不振的主因。

早於1998年,特區政府已在全港各區設置紙張、鋁罐、膠樽廢物回收桶,更於2006年擴展至其他類別的塑膠及金屬。可惜,香港環保工業至今只停留在低技術回收、分類、包裝、轉運的功能,在技術和產業發展沒有基本的「質變」。

我認為,關鍵在於特區政府需要提出清晰的政策方向和全盤、長遠的策略,並訂定明確的短中長期階段性目標,令廠商有所適從,進而制定各自的投資計劃。以廢紙回收業為例,自2006年本地最後一家再造紙業南華造紙廠結業後,香港已再沒有新資金投入廢紙循環再造。高昂的再造成本,令產品有價無市。另一方面,香港每日卻持續棄置數量驚人的廢紙,根據環境局的數字,2015年廢紙於堆填區的棄置量便高達每日2,257公噸,較2014年上升17.5%。本地紙類回收物料出口作循環再造的出口量只有90萬公噸,對比於2012年的120萬公噸明顯下降。廢紙市場失衡,大量廢紙積壓,或佔用土地,或增加堆填區的壓力,長遠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

作為香港市民,我認為香港需要有本地的環保工業;作為廠商,我看到發展環保工業的可塑性。政府有積極的角色,在市場形成之前,創造需求,吸引資金,令廢紙再造業由零到一,重新起步。產品價格是環保產品的最大敵人,除了因為再造成本高昂,也因為銷售量長期偏低,沒有經濟效益。因此,政府應該帶頭,確立綠色採購政策,規定政府各個部門、公營機構,以至半官方組織選用環保再生紙。同時,政府亦需要提出清晰的「政策路標」,說明在未來5年、10年、20年對廢紙回收量、循環再造量及銷售比例的目標,並配合具體的稅務誘因及行政措施,鼓勵出版商、上市公司等印刷量較多的團體,長遠推動廢紙在香港再造。

當本地廢紙的回收、循環再造,以至再生紙品的銷售,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生態錬之後,各個環節的成本亦會隨之下調,出現規模效益。在此之前,政府的前期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香港不能再錯失時機,原定踏步,而要把握機會,提振環保工業,為香港建設優質的生活環境。




徐炳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