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壹週刊》由20萬跌到2萬書 一個時代終結了

社會事

《壹週刊》由20萬跌到2萬書 一個時代終結了
社會事

社會事

《壹週刊》由20萬跌到2萬書 一個時代終結了

2017年09月27日 17:15 最後更新:19:32

新一期《壹週刊》出版,大字標題《一個時代的終結了》,告訴讀書壹仔27年傳奇結束。

正如老牌茶樓結業,最後一天例必有好多茶客幫襯,懷舊一番,但這些茶客平日不會來,否則茶樓也不用結業了。這一期標明是「珍藏版」的壹仔也一樣,在便利店的書架上也被搶購一空,也是「最後一天」的效應。不過壹仔的現狀極不靚仔,由高峰期賣20萬書跌到得2萬書,A、B書兩本加埋只得136頁,陷入一個「醫番都嘥藥費」的局面。

《壹週刊》現管理層告別作。

《壹週刊》現管理層告別作。

便利店書架上《壹週刊》已賣光。

便利店書架上《壹週刊》已賣光。

今期壹仔刊登了忠實讀者Paul哥的意見。

今期壹仔刊登了忠實讀者Paul哥的意見。

壹傳媒最鐘意話俾大陸封殺廣告,才要易手。但今期壹仔訪問一個忠實讀者Paul哥,都講咗另一種意見,他最不滿壹仔的是創辦人黎智英支持佔中,認為會對年輕人和學生有影響,「原本一本為市民公義發聲週刊,變成一本政治週刊。太政治化,愈變愈偏激。」

壹仔在佔中後愈搞愈激,部份廣告商不喜歡在如此政治化內容上落廣告,也許亦是它廣告急跌的死因之一。




小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2018年03月15日 19:04 最後更新:20:41

《壹週刊》出版到今天,剛好28週年。但今期也是它最後一期,之後就會停刊,轉戰網上。

看著《壹週刊》停刊,心中泛起一絲惆悵。清代戲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詞,浮上心頭,「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50年興亡看飽。」

我差一點去了《壹週刊》睡風流覺。那些年它的總編輯約我吃飯,想挖我過去當副總編輯。思前想後,並未成行。到今天,同事勸我少說兩句,說話多傷人。但作為一個同業中人,看見如許經驗教訓,又哪能忍得住不吐嘈兩句。

1990年三本週刊同時創刊,其一是《壹週刊》,其二是一班《文匯報》舊人搞的《開放雜誌》,其三是一份我曾打工的《政經週刊》。《開放雜誌》和《政經週刊》很快玩完,只有《壹週刊》卻蒸蒸日上。

記得《壹週刊》創刊第一期的封面是許冠文,題為「我要做特首」。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問我,「你睇壹週刊得唔得?」我隨口答:「唔得,成本雜誌都唔知搞乜,封面是許冠文自己講的故事,內裏有三點式女郎,有嚴肅的政治新聞,又有八卦財經。成本雜誌說不出他是什麼風格,一定唔得。」

事後回想,我完全是「細路仔唔識世界」,看不透人家的經營手法,結果《壹週刊》非常之得,幾年後一路扶搖直上,高峰期買過十幾萬本。

年紀大一點了解得深一點,就知道《壹週刊》當年的成功,有幾大因素:

第一,大投資。當年莫說是周刊一般只得10、20個編採人員,就算是報館人數也不多。一分知識份子報紙當時只有50個編采人員。但《壹週刊》重金投資,當年編採部就有200人,而且工資比其他同業高三四成。《壹週刊》老闆肥佬黎出得錢就要求員工交功課,採取嚴厲的淘汰制,無貨交的員工,一年半載就要起身走人。高投入,高產出。我們在那些慳水慳力的周刊,根本不懂分析人家的大生意,可說是「夏蟲不可以語冰」。

第二,大包圍。我當日批評《壹週刊》內容蕪雜,其實它是搞大包圍,把各種類型的內容,全部落齊。人家的策略是外邊包裝得比較嚴肅,去中環返工拿一本《壹週刊》都不覺得尷尬,內裏就有盡各式各樣的過癮內容,從最嚴肅的政治到娛樂八卦,什麼都有齊,一家男男女女,全部都啱睇。

第三大爆料。肥佬黎雖然稱聲是因1989年六四事件所以出來搞傳媒,但《壹週刊》從頭到尾都是一盤生意,《壹週刊》初時並不太政治性,雜誌有政治故仔,但無明顯的反政府取向。爆料的多,說教的少,並非以政治理念行先。他們以四倍一張普通報紙的人手去做一本週刊,要求採訪隊伍大力挖料,質素略為差點的故事也丟到垃圾桶裏。當時讀者每個星期三都十分期待,等《壹週刊》出爐,買一本看看它爆什麼料。在《壹週刊》的最高峰期,每一版故仔都有料爆,不看不成。

時光流轉,最近10年《壹週刊》一直走下坡,它的衰落不純粹是政治打壓或網媒興起,而是上述三大成功因素的變質。大投資,變成緊縮投資,睇餸食飯。大包圍的風格也逐漸弱化,變成越來越集中做政治性的內容,其他社會,財經娛樂的爆料越來越少。有雜誌老總直言,週刊的封面好與壞可以影響四、五千書。他不明白,為何《壹週刊》政治性內容變成封面,例如叫人遊行的封面,是票房毒藥,完全不能賣書。

有時不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但分析《壹週刊》由盛而衰,抓住它三個興盛原因的弱化,失去了獨特賣點,就會有所領會。說到底,在免費資訊充斥市面的年代,要讀者花20元來買書,就要看什麼封面故事,值20元了。《壹週刊》高樓崩塌的教訓,值得各行各業的人,學習記取。做生意,賣產品,一定要有獨特賣點。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