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邏輯》探討金融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關係和互為影響。正如初版的副題,作者從理論到事實對西方金融的發展正本清源,「追溯財富基因,解讀資本密碼,剖析金融危機,還原金融邏輯」。作者創造性地從金融作為「大社會」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用深入淺出、多角度解釋國家強大、人民富中,其實在於金融例如銀行、股市、債券、保險業能否長足的發展。書中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宋朝時代已經發明瞭紙幣,當時係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但最終卻淪為西方國家可以任意掠奪、隨意欺凌的弱國?而冒起比海盜國家西班牙、葡萄牙還要遲,人口只有兩千萬的英國,卻可以雄霸世界達兩個世紀?

作者在書中詳細解釋了西方的興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奪;政府有錢不如民間富有,為什麼國家債台高築,國力反而越強,例如美國,而不斷存錢在國庫,很「富有」的國家,例如中國的清朝和差不多時代的印度,卻越走越弱,最終被推翻。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有趣和值得深思的見解是,古代以至近代的中國之所以沒有像西方一樣發展出完備的金融系統,很多人都認為關鍵在於中國人沒有契約(contract)精神和執行。其實不然,只是金融合約變成隱性而已,而「它們的執行機制不是靠法官、檢察院、員警,也不靠縣太爺,而是靠文化。」即儒家的「孝道」和「三綱五常」等等,例如「養子防老」,其實就是近代「養老金」的一個「人格化」

了的投資概念。難聽一點說,原本是純潔的家庭倫理,就變成了經濟交易。亦由於沒有清晰的產權體系,又造成了人際之間的要求和反要求。套入現今的「買樓靠父幹」,作者在書中指出「如果年輕人自己通過按揭貸款買房、結婚,自己以後賺了錢還銀行,自己花自己的錢,而父母把積蓄買養老保險、養老基金,等退休後花自己的投資回報錢,那不是讓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嗎?這樣家庭內關係就不以金錢交易的基礎,而是側重感情了。」

《金融的邏輯》於2009年面世,銷量超過50萬冊,被譽為中國的《國富論》。榮獲新浪網、當當網、中華讀書報、深圳讀書月、網易公民閱讀、證券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稱號。2015年推出新版,除增加數十幅插圖之外,也加入了作者對近幾年金融發展的看法,包括解析目前分析界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二分法為什麼是錯的,當中的觀點非常犀利。

作者陳志武係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中國金融博物館首席顧問,被認為是金融學和金融資產定價領域的最有創造力和最活躍的學者。2006年《華爾街電訊》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2008年的著作《為甚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和《非理性亢奮》成為當年度最具影響力的財經讀物。其中的《為甚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更榮獲「2008年訊華文財經圖書大獎」的「年度財經圖書大獎」和「最佳原創學術大獎」。




ReadChat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