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廠商會應辦人才學院 為香港擁抱工業4.0

政事

廠商會應辦人才學院  為香港擁抱工業4.0
政事

政事

廠商會應辦人才學院 為香港擁抱工業4.0

2017年10月04日 11:50 最後更新:16:14

工業4.0近年引起全球工業界熱議,啟發了工商界對工業發展的思維。這個由德國政府提出的高科技計劃,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組成物聯網及服務聯網,將生產流程所有相關的機器設備、人員、流程與資料連結起來,每個設備更能互相溝通,具備獨立監察、分析和判斷能力,可以隨時找到問題及解決,令生產流程更靈活、更有彈性,能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就是智能工廠(Smart Factory)的構想。

智能工廠啟發了許多國家對工業發展的看法。中國國務院亦頒布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相比之下,香港的工業主要仍然停留於2.0階段。

德國能夠成為世界工業大國,以先進科技和精密機械聞名於世,除關乎其政治、經濟、文化和地理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亦與德國政府重視中小企業的政策有關。

德國政府早於1970年已推出營造中小企友善的營商環境業政策,有別於香港依賴短期、鬆散的支援計劃協助中小企業。德國將中小企業放到經濟政策的層次,從教育、基建、貿易、融資等方面,滿足中小企的需要。當地政府亦配合業界自我監管機構和商會組織的推廣和協調,助企業成功。

以教育為例,德國獨特的職業教育和訓練雙軌制度,把企業提供的學徒培訓和職前學校的課堂教育結合。學徒訓練計劃是雙軌制度的重要元素之一,由企業和政府共同承擔人力資源培訓,既是教育政策,也是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滿足中小企業對技能匹配的人力資源的需求,亦為學生的長遠專業發展鋪路,確保良好的青年就業環境。

事實上,佔德國企業99%之多的中小企業,是該國在全球經濟環經困難之時,能夠保持活力,就業和社會相對穩定的要素。而德國的中小企業,被譽為是創新的重要力量,每年提供大量創新的產品,使德國工業產品持續提升競爭力,對創造就業和創富有很大的貢獻。

我期望政府能夠正視目前香港經濟的情況,更充份了解中小企業的生態和經營需要,借鏡德國的經驗,全面檢視目前有關中小企業的支援,並提升中小企政策為重要經濟政策,並提出更全面、適切的跨越部門政策方向,在市場資訊、人才供應、鼓勵創新、基建配套等各個範疇,為中小企業提供友善的經營環境,並減少市場的失效及補償中小企因為規模較小而在經營上面對的劣勢。同時,香港政府亦要訂立清晰、簡單的規條和優化稅制,減少對中小企業的制肘,留足夠空間讓中小企發展。

香港擁有世界最佳的基礎硬件設備、健康及開放的競爭環境,勞動力市場具彈性及效率,金融市場亦穩定。香港亦擁有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知識產品註冊制度,為企業經營提供良好的平台。世界經濟論壇於9月27日發布2017/18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亦排第6位。我相信,如果香港政府能夠更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促進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香港的經濟將可以有更大的突破。

香港廠家面對的最大困難之一是科學技術人員供應不足,我們不能純粹依賴大學及專上學院每年提供的科技畢業生。事實上,專上課程往往未能切合廠商的實際需要,亦經常滯後於市場的變化,結果出現了錯配、斷層等問題。

我們要提振以中小企在香港工業中的活力,可向德國借鑑。尤其在培訓人才方面,「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更可以扮演一個更主動的角色。

廠商會歷年來鼎力支持政府的院校配對基金,積極捐款予各大學。這是相當有意義的捐獻,不過商會在款項最終如何運用的問題上,沒有發言權。我建議,廠商會可以把用於支助教育的款項,改為集中興建一所在課程設計、師資、收生等環節,都是由商會自己決定的專門工業院校。

最近,我與一位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工業4.0專家教授,多次深入探討如何培訓香港工業界下一代技術人員供應不足的問題。他己針對本港的現實情況,設計了一套課程,為香港打後十年孕育出工業4.0的專才。

我期望廠商會下一屆的領導層能夠以此為基礎,為香港的廠商在面對「一帶一路」、「大灣區」等國家發展策略所帶來的機遇,做足充份的準備,不至於欠缺人才而坐失良機。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




徐炳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讓工業界在體制內發揮作用

2017年11月06日 11:14 最後更新:11:15

「再工業化」及創新科技自上屆政府開始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調之一。我樂見政府能夠認清楚這股世界潮流、掌握時代脈搏,明白工業及創新對整體經濟以至整個社會的重要性,並嘗試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推出各種各樣的政策及措施,推動香港朝這個方向前進。

政策要得宜,除了認定方向,政府還需要準確地掌握市場的資訊和業界的情況,讓工業參與者和廠家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經驗及掌握的最新市場和行業資訊,就不同領域提供專意見,甚至關注、憂慮,在體制內發揮作用,這才能把握合適的時機推行適當的「促進」和「推廣」措施。

舉例而言,特首林鄭月娥正在籌組她的「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將集合來自不同領域的翹楚,聚焦為香港未來的創新與在環球經濟中的定位,集思廣益,引領前進,確保香港的全球競爭力和加強與國家發展的銜接。過往,工業界尤其是在前綫拼搏的廠家的聲音,往往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構思中的顧問團必須吸納廠商的代表,以確保政府將來有關大灣區、一帶一路,以及再工業化等重大策略問題下,不至於出現「不貼地」的問題。

林特首為進一步廣開言路,亦決定推出「委員自薦試行計劃」,先以招募青年委員為目標對象。政府已選定合共五個諮詢委員會作為第一批吸納自薦青年委員的諮詢組織。這些委員會涉及不同政策範疇,包括「公民教育委員會」、「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環境運動委員會」、「禁毒常務委員會」和行將成立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廠商聯合會旗下的青年委員會人才濟濟,負責首階段招攬年青人才的民政事務局,應該特別留意我們這批後起之秀的巨大潛力。

另外,港交所早前就第三板的諮詢,目標是要提高競爭力,推動新經濟企業來香港上市集資,但整個過程之中,討論都集中於香港是否需要增設第三板、應否接受同股不同權的制度等,而如何判別新經濟企業、防止混水摸魚等問題上,則未見有深入的探討。由於有關諮詢是針對業內人士,討論集中於資本市場的操作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認為在推動新經濟企業融資的題目上,如何吸納工業界及廠商的意見,實現制度上的創新,對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同樣重要。

香港能在世界金融市場佔據重要位置,其中一項優勢,是香港擁有國際認可的監管水平。不過熟知股票市場的朋友都知道,今年六月細價股爆股災,一度出現逾20隻股份跌逾五成的場面。在此之前,多隻新股上市後短短數月月,股價便狂升兩三倍,這種股價波動,影響市場的聲譽,動搖投資者對香港上市公司質素的信心。

因此上市改革的工作,既要便利新經濟企業來港融資,也絕不能在監管水平妥協,以確呆投資者對制度以及上市公司質素的信心問題。

我建議港交所可以成立一個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由有業內實戰經驗的人士組成,專門向上市委員會就無盈利紀錄的科技上市申請個案提供評估,確認企業的科技含量。上市委員會需要先參考這些評估及意見,然後根據他們的專業,按程序審批上市申請個案。

隨着香港經濟往創新科技轉型,我相信除了金融業,許多其他社會範疇,例如教育、環保、規劃、助弱等,都需要有科技及工業的視野,政府亦應該增加委任有相關資歷的業界人士進步諮詢架構之內,以發揮更大的用處。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