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捱夜唔好?研究:強迫夜貓早瞓會影響健康

生活事

捱夜唔好?研究:強迫夜貓早瞓會影響健康
生活事

生活事

捱夜唔好?研究:強迫夜貓早瞓會影響健康

2017年10月13日 10:30 最後更新:10:34

201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由三位發現「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美國科學家獲得,令讓「生理時鐘」成為熱門話題。一般人都認為「捱夜」對身體不好,但研究就不認同,更指如強迫習慣夜瞓的人早睡早起,會影響他們的健康。

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獎者家霍爾、羅斯巴赫和楊格(AP圖片)

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獎者家霍爾、羅斯巴赫和楊格(AP圖片)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珞穎,在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進後博士後研究時,與研究團隊研究一個有早睡早起的習慣的家族,從中發現與此相關的基因突變,得出「應該遵從自己體內的生理鐘來作息,而不是要遵從一個既定的標準,因為每個人不一樣。」

張珞穎指有些人是天生早睡早起的「早鳥型」,同樣有些人而是晚睡晚起的「夜貓型」,表示強迫一個「夜貓型」的人早睡,對他們來說是很痛苦,因為他們要在應該清醒的時間睡覺,這等同在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一樣,對健康不好。因此,生理時鐘的概念並不等於是「不能捱夜」,而是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人體內的生理時鐘,於一天中分成不同時段,對人的生理功能進行非常精准的調節,包括行為、激素水準、睡眠情況、體溫和新陳代謝等,晝夜的變化也會影響人的情緒,例如,如長時間看不到陽光,就可能會有憂鬱傾向。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祝賀卡塔琳考里科獲諾貝爾醫學獎

2023年10月02日 22:44 最後更新:23:44

中大祝賀卡塔琳考里科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中大今年8月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予對方。

(中大提供)

(中大提供)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是兩名科學家,分別是匈牙利的卡塔琳考里科,以及美國的德魯韋斯曼,以表揚兩人發展出有助開發mRNA新冠疫苗的技術。

(中大提供)

(中大提供)


校長段崇智表示,卡塔琳考里科獲頒榮譽博士學位時,曾經表示她一生致力在科研上追求卓越,視之為追尋快樂一樣,並將過程中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克服種種的挑戰,令他深受啟發及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