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隋朝之後的唐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疆界。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契丹等民族攻伐敵國。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民族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日本遣唐使畫作 (網上圖片)

日本遣唐使畫作 (網上圖片)

盛世時四夷賓服,武功得利,實與唐初多位名將有關,除了薛仁貴、秦瓊、程咬金等。還有一名負責東征的劉仁軌。日本史書詳細記載,他在「白江口之戰」擊敗在朝鮮對出海域的日本軍隊。而日本此後,千年來也不敢來犯。

更多相片
日本遣唐使畫作 (網上圖片)

繼隋朝之後的唐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疆界。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契丹等民族攻伐敵國。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民族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白村江之戰形勢圖 (網上圖片)

盛世時四夷賓服,武功得利,實與唐初多位名將有關,除了薛仁貴、秦瓊、程咬金等。還有一名負責東征的劉仁軌。日本史書詳細記載,他在「白江口之戰」擊敗在朝鮮對出海域的日本軍隊。而日本此後,千年來也不敢來犯。

壁畫中的唐代軍隊 (網上圖片)

劉仁軌出身隋末平民之家,據《舊唐書·劉仁軌列傳》載,即使動蕩年代,劉仁軌仍「恭謹好學」,「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間,歷任給事中、青州刺史。因救援新羅(朝鮮),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

《日本書紀》局部,描述了劉仁軌率領的那場「白江口之戰」(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圖片)

據記載,由於唐朝水軍先到達白江口,加上戰船精良,劉仁軌遂採取疲敵之策,先佔有利位置,列戰船於白江嚴陣以待。倭軍到後,率先發起進攻,結果不利而退。而唐軍仍堅陣而守。日本古籍《日本書紀·天命開別天皇》記載,二十八日,日本諸將與百濟王在首戰敗於唐水軍後,仍盲目高估自己,錯誤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不理會天氣變化,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

《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局部 (網上圖片)

劉仁軌見倭軍來攻,利用優勢指揮水軍將倭軍的船隻左右夾住,再施以火攻。《劉仁軌列傳》形容「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經過激戰,唐軍四戰四捷,焚毀倭軍戰船400多艘;擊斃倭將朴市田來津;百濟的扶餘豐趁亂逃奔高麗,其所佩寶劍被唐軍繳獲;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志和倭軍殘部投降;百濟諸城全部歸順,百濟再次得以平定,只有遲受信據守任存城不降。

日本天智天皇 (網上圖片)

白江口海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戰,因中國史書記載有限,所以鮮為人知。作戰中,劉仁軌在兵力不如對方之下先採取守勢,而後因勢利導,以己之長攻敵之。《天命開別天皇》記載,當陸上倭軍聞訊後大驚不已:「相謂之曰:『州柔(即朝鮮的周留城)降矣,事無奈何。百濟之名絕於今日,丘墓之所,豈可復往?』」白江口海戰的勝利,使唐軍很快佔領百濟全境,能與高麗夾擊。同時也粉碎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加強日本的國土防禦,築造水城以禦唐軍。

傳斯年(右)與兒子傳仁軌 (中) (網上圖片)

劉仁軌雖為文官,但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難能可貴。白江口海戰勝利,使劉仁軌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為數不多海軍名將。在與高麗、百濟的戰爭中,唐朝統治者精選東征將領,戰事亦充分發揮這些將領指揮作戰才能。《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載,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持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等,都是唐軍將帥中的佼佼者,而劉仁軌更高一籌。這一仗後,劉仁軌做到太子太傅、宰相等,活到84歲。

白村江之戰形勢圖 (網上圖片)

白村江之戰形勢圖 (網上圖片)

劉仁軌出身隋末平民之家,據《舊唐書·劉仁軌列傳》載,即使動蕩年代,劉仁軌仍「恭謹好學」,「每行坐所在,輒書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間,歷任給事中、青州刺史。因救援新羅(朝鮮),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而名震天下。

壁畫中的唐代軍隊 (網上圖片)

壁畫中的唐代軍隊 (網上圖片)

據記載,由於唐朝水軍先到達白江口,加上戰船精良,劉仁軌遂採取疲敵之策,先佔有利位置,列戰船於白江嚴陣以待。倭軍到後,率先發起進攻,結果不利而退。而唐軍仍堅陣而守。日本古籍《日本書紀·天命開別天皇》記載,二十八日,日本諸將與百濟王在首戰敗於唐水軍後,仍盲目高估自己,錯誤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不理會天氣變化,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

《日本書紀》局部,描述了劉仁軌率領的那場「白江口之戰」(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圖片)

《日本書紀》局部,描述了劉仁軌率領的那場「白江口之戰」(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圖片)

劉仁軌見倭軍來攻,利用優勢指揮水軍將倭軍的船隻左右夾住,再施以火攻。《劉仁軌列傳》形容「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經過激戰,唐軍四戰四捷,焚毀倭軍戰船400多艘;擊斃倭將朴市田來津;百濟的扶餘豐趁亂逃奔高麗,其所佩寶劍被唐軍繳獲;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志和倭軍殘部投降;百濟諸城全部歸順,百濟再次得以平定,只有遲受信據守任存城不降。

《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局部 (網上圖片)

《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局部 (網上圖片)

白江口海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戰,因中國史書記載有限,所以鮮為人知。作戰中,劉仁軌在兵力不如對方之下先採取守勢,而後因勢利導,以己之長攻敵之。《天命開別天皇》記載,當陸上倭軍聞訊後大驚不已:「相謂之曰:『州柔(即朝鮮的周留城)降矣,事無奈何。百濟之名絕於今日,丘墓之所,豈可復往?』」白江口海戰的勝利,使唐軍很快佔領百濟全境,能與高麗夾擊。同時也粉碎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加強日本的國土防禦,築造水城以禦唐軍。

日本天智天皇 (網上圖片)

日本天智天皇 (網上圖片)

劉仁軌雖為文官,但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難能可貴。白江口海戰勝利,使劉仁軌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為數不多海軍名將。在與高麗、百濟的戰爭中,唐朝統治者精選東征將領,戰事亦充分發揮這些將領指揮作戰才能。《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載,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持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等,都是唐軍將帥中的佼佼者,而劉仁軌更高一籌。這一仗後,劉仁軌做到太子太傅、宰相等,活到84歲。

劉仁軌受後人敬仰,皆因這場對日戰爭。有一段與其有關的軼事發生在1935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傅斯年兒子出生。當時正值日本侵略者策動「華北自治」,全國抗日氣氛高漲。傅斯年為兒子取名時沒按家譜來排行,取名「傅仁軌」。他解釋是因為仰慕唐代大敗日本的名將劉仁軌。

傳斯年(右)與兒子傳仁軌 (中) (網上圖片)

傳斯年(右)與兒子傳仁軌 (中)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