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惡不赦,是形容罪大惡極,不可寛恕的人。但究竟甚麼是「十惡」?說法又出自哪個時代?

中國古代刑法中,最初其實沒有「十惡」的這個稱號。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律》只明確記載了「重罪十條」。《北齊律》由武成帝命人編撰而成,篇目共十二篇,即名例、禁衛、戶婚、擅興、違制、詐偽、鬥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 雜律。當中很重要的內容是確立了「重罪十條」,這亦即是後來「十惡」的起源。

更多相片
《隋書‧刑法》 (網上圖片)

十惡不赦,是形容罪大惡極,不可寛恕的人。但究竟甚麼是「十惡」?說法又出自哪個時代?

在佛教中,犯下十惡要下地獄。 (網上圖片)

按《隋書·刑法》所載,《北齊律》所指的十大重罪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這裡表明,只要犯下上述罪行,便是殺無赦,即使貴族官員,也不可以引用特權來逃避刑責。

《隋書·刑法》 (網上圖片)

至於為何會出現「十惡」這個名稱呢?「十惡」其實是佛家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行十惡需受大苦報。

李白曾險些被判死罪 (網上圖片)

由於隋朝佛教盛行,統治者便將佛家語引入《開皇律》中,在「重罪十條」的基礎上,借用了「十惡」之名,改名為「十惡之條」列入律典中,而其後歷代均相繼沿用這個稱號。《隋書·刑法》指出:「又置十惡之條,多採後齊之制曲,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

不過,在歷史長河中,其實犯下十惡之人,又不是一定不會獲得赦罪的。尤其在皇帝遇有一些喜慶之事,往往會有大赦。例如唐代大詩人李白,便因永王璘謀反受牽連,幸得郭子儀等營救,才免去死罪,改判流放夜郎。於路經白帝城時,李白更獲皇帝赦免所有罪行,並寫下了膾炙人口人的《早發白帝城》。

《隋書‧刑法》 (網上圖片)

《隋書‧刑法》 (網上圖片)

按《隋書·刑法》所載,《北齊律》所指的十大重罪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這裡表明,只要犯下上述罪行,便是殺無赦,即使貴族官員,也不可以引用特權來逃避刑責。

在佛教中,犯下十惡要下地獄。 (網上圖片)

在佛教中,犯下十惡要下地獄。 (網上圖片)

至於為何會出現「十惡」這個名稱呢?「十惡」其實是佛家語,指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佛說未曾有經》中說:「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行十惡需受大苦報。

《隋書·刑法》 (網上圖片)

《隋書·刑法》 (網上圖片)

由於隋朝佛教盛行,統治者便將佛家語引入《開皇律》中,在「重罪十條」的基礎上,借用了「十惡」之名,改名為「十惡之條」列入律典中,而其後歷代均相繼沿用這個稱號。《隋書·刑法》指出:「又置十惡之條,多採後齊之制曲,頗有損益,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犯。」

其實中國古代刑法中的十惡,與佛家的十惡,有很多不相同之處。因為古代刑法中的十惡,訂立基本精神是源自封建思想,並嚴厲懲罰危害封建統治和皇帝尊嚴的行為,維護統治權威;另一方面,亦嚴厲懲罰危害封建倫理道德的行為,維護以父權為中心的封建家族制度。與佛家的中心思想有點南轅北轍。

李白曾險些被判死罪 (網上圖片)

李白曾險些被判死罪 (網上圖片)

不過,在歷史長河中,其實犯下十惡之人,又不是一定不會獲得赦罪的。尤其在皇帝遇有一些喜慶之事,往往會有大赦。例如唐代大詩人李白,便因永王璘謀反受牽連,幸得郭子儀等營救,才免去死罪,改判流放夜郎。於路經白帝城時,李白更獲皇帝赦免所有罪行,並寫下了膾炙人口人的《早發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