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十萬」爭議

博客文章

「八十萬」爭議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八十萬」爭議

2017年10月31日 14:53 最後更新:14:55

林鄭月娥上任以來,香港的對立情緒稍稍緩和,加上施政報告內容獲得多數市民好評,社會難得享受一陣風平浪靜。蠢蠢欲動的傳媒朋友沒有什麼好題材大書特書,就要善用林鄭的「八十萬公營房屋足夠應付基層需要」言論,將之演譯成「八十萬間公屋是上限」的「封頂論」。如此斷章取義,穿鑿附會,還真是辛苦記者們。

要評論有關觀點,應該由林鄭參選以來的政綱和理念開始,了解其房屋政策的整體理念。記得在特首辯論中,曾俊華提出應該大幅增加公屋供應,而林鄭的看法是增加居屋和綠置居。上任後,林鄭除了兌現當日競選承諾,甚至推出「首置上車盤」,為未能負擔私人樓宇的中產人士提供一個置業機會。顯而易見,林鄭的方向,就是認為租屋並不是理想的房屋理念,置業主導令市民擁有安樂窩、收窄貧富資產差距,以至根據收入能力居住於不同類型的房屋,才是合理運用公共資源及符合社會長期利益的做法。

不少坊間的評論,都是引用公屋輪候宗數接近28萬,以反駁八十萬公屋數目難以滿足基層人士需求。然而,仔細發現,當中有4成申請為非長者的一人申請者,而部分更是高學歷的年輕人。他們申請公屋,只是作為一個備胎,抱著「申請無壞」的態度,不是真正需要公屋資源的群體,亦不是公屋政策應該服務的對象。隨著他們的工作收入增加,獲編配公屋的機會甚低。

換言之,真正需要公屋的家庭,大約不多於20萬。現時公屋數目大約76萬,增建4萬個公屋單位後,仍需十多萬個單位才可滿足輪候家庭。而提供如此龐大數量公屋的方法,就只有兩個,一是大量增加公屋、二是提供誘因讓部分收入能力較高的住戶放棄公屋。

眾所周知,方法一是理想但不可行。主要原因是,香港人本身對公屋有保留。公屋向來被標籤是基層家庭的集中地,不少市民,特別是中產以上的一群,都偏見地認為公屋居民的環境、衛生、公民意識較差,擔心影響居住質素和樓價。縱然政府有心興建公屋,也定必受到阻撓和反對。

因此,方法二是唯一而且較可取的做法。對於部分經濟能力較高的公屋住戶而言,購買綠置居的確有一定吸引力,因為公屋只是租借政府單位,而綠置居是自己擁有的物業,可以轉讓和買賣,加上居住限制較少,例如沒有扣分制、兩年一次資產審查等等,整體居住質素也較佳,對夾心一族而言是向上流動的機會。對於政府而言,興建綠置居的阻力也會較少,有助加快滿足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住屋需求。

當綠置居以及私人市場成功吸納部分公屋住戶,自然可以釋放一定數量的公屋單位,讓公屋輪候人士可以安居。這種根據收入水平而定的置業階梯,總比大部分港人居住公屋,難以流轉來得更加公平和合理。

當然,公屋數量不一定在八十萬,只要社會多數市民接受,單位數量愈多就愈好。而公眾的焦點,應該放在林鄭置業主導的房屋方針,使香港有分明的置業途徑。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提12項核心建議 推動港數字經濟發展

2024年04月12日 13:12 最後更新:14:15

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就香港如何在數字經濟時代進一步發展,向政府提交12項核心建議,並附有指標性行動時間建議,涵蓋優化數字政策、加強數字基礎建設、以數據驅動數字經濟、加速數字轉型,以及制定可持續人才策略等5方面。

委員會提出,在2年內制訂和實施數字政策以加強政府治理,建議政府任命專責的政府架構;以3至5年優化新或新興技術的治理,以識別和緩減數據、安全、數碼水平不均及個人資料保護等問題,並提升數據安全和保護。

委員會提出以3至5年鞏固現有基礎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增強互聯性、可擴展性和便利性,包括優先考慮推動營運者共享5G基礎設施,考慮誘因鼓勵他們提供5G全面覆蓋室內環境;制訂和頒布數據中心標準;進一步推動企業對消費者市場採用「轉數快」等電子支付;探討利用「轉數快」及「智方便」開發官方流動支付入門網站可行性。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委員會又提出在兩年內,提供更多數據以促進香港數據流動,鼓勵私人和公營部門開放更多數據並提供誘因,建立清晰的數據共享指南和框架,並將商業數據通覆蓋範圍擴大到其他行業。跨境數據流動方面,委員會建議當局採取措施,支持便利與內地及世界各地貿易伙伴數據交換與合作。

委員會提出要加快數字轉型,向中小企給予支持及援助,並且用3-5年制定全面人力資源策略以吸引、保留和培養數字人才,提升全民的數字素養和能力,促進非本地人才來港工作。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