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如何打造香港學生的中文底子? 楊雲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員

博客文章

如何打造香港學生的中文底子?   楊雲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員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如何打造香港學生的中文底子? 楊雲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員

2017年11月17日 15:19 最後更新:15:20

數月前,讀到資中筠女士的一篇文章,題為《中文底子沒打好 思想不會深刻》。資女士的想法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用母語思考的。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與他的母語的程度有很大關係」。那些關心香港教育,尤其是所謂「國民教育」的朋友,應該好好思考一下這個「中文底子」的問題。

在香港,中文的所謂「底子」,是怎樣一回事?又是如何打的?筆者接受的中文教育,正處教改將中文課程改頭換面的前夕,在那段時間,初中到高中,都要接觸一些基本的經典的詩詞篇章,是為「範文」。在會考階段的「範文」就有26篇,要讀讀《曹劌論戰》的「一鼓作氣」,要讀讀《醉翁亭記》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要讀讀《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忠誠,也要讀讀《庖丁解牛》的「遊刃有餘」,學的不只是文學技巧,更是當中承載的中國文化、情懷、倫理與智慧。後來到了高考時,則增加了有關中國文化的研習部份,認識了唐君毅先生等先賢。所以,那個年代的「底子」是這樣打下來的,打得厚不厚,全憑個人造化,但至少可以裝模作樣把名篇名句拿出來拋書包。

如今是怎樣呢?新高中改制後,強調「學會學習」,重視「讀聽講寫」的語言技巧,變得像學習「第二語言」的方式來教授本身是母語的中國語文。由讀名篇名章,變成學習「主、謂、賓、定、狀、補」的文法,過份側重語言技巧,缺乏學習更深入的文化內涵。

香港是講求實際的社會,談教育離不開要談考核。看看下表所列的新高中中文科考核方法。

2012-2016年   2016年開始  
卷一︰閱讀能力 20% 卷一︰閱讀能力 24%
卷二︰寫作能力 20% 卷二︰寫作能力 24%
卷三︰聆聽能力 10% 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 18%
卷四︰說話能力 14% 卷四︰說話能力 14%
卷五︰綜合能力 16%    

驟眼看來,這試卷架構與英文科非常相似,當中卷五的「綜合能力」更是借鏡英文科的Practical Skill。雖然此卷於2016年開始與卷三的「聆聽能力」合併,但基本上仍沒有改變中國語文考評近似英文考評的情況。英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考核重點固然理應在於學生能否運用當中的語文技巧,側重語文的「工具性」。然而,中國語文對於香港學生而言是「母語」,學習無須停留於基本運用的層次,而是進一步從語文中學習文學,從文學中體驗文化。如今的做法,是否本末倒置?

尤有甚者,新高中中文科的大學達標率只有5成多,成為不少學生升讀大學的絆腳石,甚至被喻為「死亡之卷」。其中一個經典個案是2013年的閱讀能力試題,要求考生完成一篇文言文與兩篇白話文的閱讀理解,文章分別為《呂氏春秋‧士節》、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和黃國彬《說誓》。試題問及黃國彬《說誓》中用了甚麼寫作手法,要求考生在「聯想、呼應、層遞和對比」中四擇其一。有傳媒就此訪問《說誓》的作者黃國彬先生,黃國彬回應他寫作時「並無刻意選取某一修辭手法,各種技巧都可能出現」。由於題目連原作者都無法作答,引起社會熱議。有中文科老師表示,這類閱讀理解題目,最終是偏重考核學生的應試技巧(如上述四選一的題目運用「刪減法」),最後更有可能靠猜測,選取答案。考核的方式讓學生無所適從,反而增加其對中文科的戒心,偏離學習的原意。

這樣的中文教育,如何打造學生的語文底子?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遊故宮、爬長城、練功夫 美國中學生來華親體驗中華文化 續寫中美友好

2024年03月28日 14:20 最後更新:16:06

中方邀請美國青少年訪華學習交流計劃啟動,新一批成員是美國華盛頓州林肯中學和斯特拉孔中學的24名學生,他們到北京、湖北及廣東等地,展開為期11天的文化交流活動。

交流計劃啟動 中方未來5年邀請5萬美國青年來華

計劃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為擴大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交流而展開,中方在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美國華盛頓州林肯中學和斯特拉孔中學的24名學生,成為第一批計劃的成員,而這批來訪的所有學生,都是第一次到中國。

CCTV圖片

CCTV圖片

學生首次到中國 遊故宮、爬長城  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作為美國青少年訪華交流計劃的首站,北京融合了現代發展和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這群來自華盛頓州的高中生提供了一個難忘的文化探索之旅。學生們沿著長城遊覽,感受著這座古老而壯觀的建築帶來的震撼和歷史魅力。他們登上城牆,眺望遼闊的山脈和風景如畫的風光,深深體驗到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和壯麗。故宮博物院是學生們另一個必訪的地方,他們在這個宏偉的宮殿中探索中國古代宮廷文化的寶藏。他們欣賞著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聆聽導遊講解中國歷史的精彩故事,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帝王的生活和智慧。

CCTV圖片

CCTV圖片

中學校長:學生們繼承中美交流寶貴遺產

33年前,林肯高中的校長卡爾‧霍塞斯(Karl Hoseth)也曾踏上類似的中國學生之旅。現在,他看到自己學校的學生們繼承了這一交流遺產,深受感動。霍塞斯表示,「我真的很感謝習主席。我當時正在舊金山參加演講,當時他邀請50,000名美國學生在未來五年內前來。所以我很感激他讓事情順利進行。」

林肯高中校長卡爾‧霍塞斯(CCTV圖片)

林肯高中校長卡爾‧霍塞斯(CCTV圖片)

中學音樂老師的信念:團結使得分歧減少

林肯高中的音樂老師林恩·艾森豪爾(Lynn Eisenhauer)自2016年以來一直帶領學生們到中國參加交流計畫。這已經是她第四次帶領學生踏上這個變革之旅。擁有45年教學經驗的她計劃在明年退休後專注於促進中美學生交流。艾森豪爾思考著讓美國年輕人第一次體驗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意義。她說,「這太神奇了。即使他們對中國不太了解,但每個人都知道長城,是本次行程必須打卡的地方,爬長城是『人生願望清單』上之一的一件事。」

林肯高中音樂老師林恩·艾森豪爾(CCTV圖片)

林肯高中音樂老師林恩·艾森豪爾(CCTV圖片)

艾森豪爾表示,這樣的經驗對她和學生們都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當我們更加團結時,我們之間的分歧就會減少。通過一對一的交流和對話,我相信當我們找到共同點時,世界上更大的問題就會開始消失。這是我的信念和希望。」

CCTV圖片

CCTV圖片

學生建立深厚友誼 表示「我愛長城」

在北京的數天行程中,學生們透過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得以深入體驗中國文化,並感受當代中國的魅力。這次交流不僅讓他們成長,還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參觀長城時,交流團的學生們無不發出對這座偉大建築的感歎,他們紛紛表示「我愛長城」。

CCTV圖片

CCTV圖片

北京的探索只是這次交流活動的開始,接下來,這群學生將前往湖北和廣東等地繼續他們的文化交流之旅。他們將透過互動和交流,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的多樣性和魅力,並與中國學生建立起跨國友誼。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