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不是道教信徒,但因為曾經就讀道教學校,對道家思想算是略懂皮毛。記得每天走入校園,看到的都是一個小水池,其上有一塊黑黝巨型石碑,以四字總括老子<道德經>中教化世人的道理,就是「上善若水」。

所謂「上善若水」,就是人應該學習水的特性。因為水是流動而且不是單一形態,所以它不會受到外在情況的限制。即使有巨石阻礙,也能做到滴水穿石,在惡劣的環境下找出生存之道。因此,人也應該按著不同的情況和條件來改變自己,適應世界。

同樣地,國家也要順勢而為,才能在殘酷的國際政治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保障國民的利益。近來日本的做法,正是「上善若水」的表現。

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以來,中日關係明顯轉差,雙方在外交和軍事上經常針鋒相對。例如日本多次發表國家安全報告,表達對中國武力急速增長的憂慮,甚至提出修改憲法,打破二戰後的不准建立軍隊的禁令,意圖在軍事上抗衡中國;兩國又在有主權爭議的地方,即南海和釣魚台,各出奇謀,試圖影響國際輿論和提升對兩域的控制。中日兩國長期磨擦,使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安倍晉三會面時,也要收起笑容,表情嚴肅,在鏡頭前宣示對日方處處挑釁的不滿。

安倍與中國抗衡的做法,主要出於三方面的考慮。一,日本經濟問題嚴峻,不是一時三刻能夠解決,需要在外交議題上大造文章,製造假想敵,才能刺激民望,穩守執政地位;二,中日都是亞洲大國,雙方都希望提升在亞洲的影響力,以保障自身利益,競爭無可避免;三,美國重返亞太,因此積極鼓勵亞洲各國,尤其是與中國存在一定矛盾的國家,處處挑釁中國,逼使中國在外交上陷於逼動。

然而,經濟欠佳的日本深知與中國為敵不是對國家有益的做法,即使背後有美國支持,但長遠而言亦需要改善經濟。在世界各國積極爭取中方資金的大勢中,日本不能獨善其身,否則日本的實力只會進一步下滑,危害國家利益。因此,近日安倍大幅調整外交方針,配合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為了展示誠意,在11月日方派出史上規模最大的經濟代表團訪華,中方亦派出國家總理李克強接見,證明中日雙方關係逐漸改善。在龐大的經濟利益下,日本也不得不暫時放下矛盾,與中國互惠互利。

一個人口過億,經濟發達的國家也要屈服在金錢的吸引力之下,調整方針,與昔日的敵人友好交往,何況是一個只有七百萬人口的小城市呢?如果香港依然故作清高,不屑與內地合作,逆天而行,承受代價的只會是自己。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