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

博客文章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政治經濟關係密不可分

2018年01月15日 19:41 最後更新:19:50

有讀者問起早前我講到大馬糖王郭鶴年的自傳,還有沒有重要的經驗教訓,這又想起郭鶴年提到他二哥郭鶴齡的故事。

早前我去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公幹,到了當地華族歷史博物館參觀,當地人就介紹郭鶴齡是當地名人,曾經是馬來西亞共產黨前十名領袖之一,郭鶴齡雖在英年早逝,30歲時被英軍擊殺,但其名氣一點也不低於他的弟弟郭鶴年。

郭家出了一個共產黨員、馬共領袖郭鶴齡,同時了出一個大資本家、糖王郭鶴年,如此戲劇性的故事,後來被比利時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寫成小說《餐風沐雨》(And the Rain My Drink)的角色,書中講述一個相當富裕的中產家庭,兄弟中一人逃入深山森林,另一個就成為大資本家,故事就是以郭家的故事作藍本。

郭鶴年說他遺傳了爸爸的營商賺錢基因,而二哥鶴齡則遺傳了母親不計較金錢的完美人格,郭鶴齡希望世界變得更好,渴望人民受到尊重,關心弱勢群體。在日本佔領統治馬來西亞年代,郭鶴年和哥哥鶴齡都曾經在日資三菱公司打工,由於郭鶴年對下屬員工用嚴厲的管理方法,郭鶴齡跟他曾經就此發生激烈爭執。郭鶴齡認為如此對人是不人道的,但郭鶴年就說這是他的處事方式,他後來建立郭氏兄弟集團的整個過程中,亦都一直維持這種風格。或者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一個如此嚴謹的管理方式,郭鶴年的生意根本不可以做大,他也不能成為大資本家。

1948年郭鶴齡逃避英軍追捕,遁入深山的前夕,有一次跟郭鶴年促膝談心,郭鶴齡認為,郭鶴年只顧賺錢這個想法是錯的,總有一天郭鶴年會了解到他的忠告,會明白政治與商業之間是互相交織,密不可分,「當你的生意做得愈大,政治就會緊纒住你,因此愈早開始關心政治愈好。」

英年早逝的郭鶴齡(右)和他大哥的女兒。
  圖片來源:郭鶴年自傳

英年早逝的郭鶴齡(右)和他大哥的女兒。 圖片來源:郭鶴年自傳

二哥對郭鶴年的忠告,深深植入他的腦袋,或許因為這樣,在70年代初中國還是一窮二白時,叫郭鶴年在世界幫忙買糖,郭鶴年欣然答允,相信他除了因為愛國之外,也因為知道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真正的商業機會到來是1977年中國進入鄧小平時代之後,但他在中國初期多個嘗試開展的項目都不成功。

郭鶴年在中國成功開始的首個大項目,是北京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經過曠日持久談判,在1984年人民大會堂簽約,投資3億美元,郭鶴年佔50%股權。他的母親當日不贊成他到中國投資,但他堅持進行項目。

不過國貿項目也不是一帆風順,從開始時他們處處讓步,給中方做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但到項目進行間,慢慢有官員私下說,這個項目是將國家財產拱手讓給資本家。郭鶴年對此很憤怒,寫了6頁長的英文信給外經貿部部長鄭拓彬,說給人如此攻擊,他要賣出所有國貿股份,退出中國。在鄭拓彬大力挽留下,郭鶴年繼續投資,他很慶幸自己留下來,而那個項目光是地價現在已超過10億美元,是他們在中國的最好投資之一。

郭鶴年的遭遇告訴我們,中國有很多好好的機遇,但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西方的制度不同,外人與他打交道,會遇上各種類型困難。他認為,大多數的中國領導人都是好的,為了國家發展和利益奮鬥,要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跟中國開展關係,當中即使遇到挫折,亦要堅持下去,最後就會有好的結果。

或許這個94歲老人家的經驗,可以為我們這些香港人借鏡。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樓真是被買爆倉嗎?

2024年03月27日 19:35 最後更新:21:53

自從2月28日財政預算案宣布樓市撤銷辣招後,本地樓市回暖,成交增加,內地媒體開始湧現一些「香港樓被買爆倉了」、「香港新樓大幅搶購」的標題。感覺是內地的輿論比香港的真實樓市熱。

毫無疑問,撤辣後香港樓市的確回暖,成交增加。據中原地產的數據,撤辣之後短短4日,香港新樓錄得590宗成交,之前整個2月才只有276宗成交,即是4日成交量就已經是2月總成交的1.1倍。另外近期推出的新盤去貨情況的確有改善,入飛的數字亦比較理想,所以說撤辣後香港樓市活躍起來,並不為過。

有人開始擔心這樣下去,可能樓價又要大升了。甚至開始有人質疑,政府撤辣是否撤得太徹底。

我看這種擔心有點過慮。最近有朋友剛剛沽出她的港島東豪宅,單位七百多呎,全海景單位,最後以1700萬成交。今年年初樓價最低的時候,同一類型的單位成交過1500多萬,兩年前房價最高的時候,同類單位亦曾試過賣2000萬以上。如今1700萬成交價,的確從低位反彈。但朋友說,撤辣後她本來以為會有很多買家問價,結果只有一個買家詢價,是一名內地移居香港人士,雙方議價了一陣子,最後就是這個唯一的買家追價成交。

從最後能夠成交的角度來看,市場氣氛的確變好了。但從出售的過程來看,樓市並無內地媒體說得那麼熾熱。成交數字大幅上升,只因之前的數字太低。過去香港正常巿道時每年會賣出一萬多間新樓,即一個月過千間,所以今年整個2月才只賣出276間,是成交數字少到不正常,而不是撤辣後的數字多得太誇張。

對內地人而言,撤辣之後千多萬的樓,減少26%的稅項開支,可以省下數百萬的稅款,如果一直是想來香港買樓的內地客,就會抓緊機會入市買樓,特別是已經移居香港的人士,更加會覺得機不可失,反正租樓都有支出。另外亦有些內地人想把資金調來香港,借香港撤辣的機會調資來港買樓,亦是另一種需求。

不過有地產發展界商估計,撤辣後釋放出來的購買力,估計可持續3個月至半年,但未必會一直熱落去,主要有幾個因素。

第一,積壓新盤的數量龐大。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香港的樓市逐步回落,發展商不想減價賣樓,成交大幅減縮,2022年一手住宅成交只有10,261宗,創9年低位,去年一手住宅成交亦只有10,681宗,反彈4.3%,但仍處低位,新盤賣不去就變成倉底貨。估計住宅新盤存貨有4萬多至6萬個,數量極之龐大。假設這一波反彈浪潮能夠消耗一兩萬個單位,發展商今年已經可以交到功課,但除非樓巿有很高的熱度,否則一時三刻亦難消化所有存貨,供過於求的狀況未有改善。

第二,利息高企。現在買樓的按揭利息和最低潮比高了3厘有多,買樓的負擔相當重,買1000萬的單位一年等於要多付30萬元的利息,投資要承受重壓,自住亦是租平過供。現在一直說美國下半年會開始減息,會帶動香港利息向下,問題是香港一日未大幅減息,樓巿整體氣氛亦難全面扭轉。未來走向,要視乎利息幾時開始下降和下降的速度有多快。

第三,內地經濟。有人認為香港的樓市主要看本地經濟,樓巿固然受本地的經濟甚至股巿影響,但更大影響是內地經濟。如果內地經濟復甦良好,甚至比較熾熱,內地資金多,很多資金湧來香港,會帶旺本地樓市。但是內地經濟復甦得較慢,所以內地資金來港有限。

總體而言,宏觀環境未完全改善,減辣後樓市這股反彈浪未必可以長期持續,所以毋需太擔心樓價會大幅上升。換一個角度,樓巿能夠穩定下來,不會進一步拉低經濟,政府已算達成撤辣的目的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