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創業風氣逐漸盛行,不少青年人均有志創業,然而礙於經營成本高昂、本港市場規模小及缺乏相應產業鏈等,使他們對創業卻步。相反地,國內創新科研產業發展迅速,特區政府鼓勵港人到內地工作的同時,亦應推出更多措施,為本港青年人於國內創業提供更多支援,使他們在國內市場能搭建更大的平台和創造商機,從而參與和分享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成果。

本港過去一直依賴金融、物流及旅遊等傳統產業,於創新科研方面一直落後於其他國家及城市,相反國內科研發展一日千里,中國的三大互聯網巨頭公司 BAT (即百度 (Baidu)、阿里巴巴 (Alibaba)及騰訊 (Tencent)),其市值更在全球企業中首屈一指,即使簡單如在國內餐廳用餐,只要用微信或支付寶將點餐二維碼掃描後,便可直接以手機點餐及進行付款,餐廳收到下單指示後隨即製作及為顧客奉上食物,從中省卻不少人手及縮短了顧客的等候時間,難怪曾被喻為電子支付一大創新的八達通,於二十年後的今日已被批評為落後、過時的產物,某程度上反映了本港創新科研的落後程度。

本港創新科研政策一直落後之餘,青年人於香港創業亦面對不少困難,最典型的困難為創業成本高昂,租金及人工成本不菲,而本港只有七百多萬人口,相對內地市場,市場規模較小,使本港初創企業面對融資困難,較難吸引大型風投基金進行投資,以取得持續營運的所需資金及擴大業務規模。此外,即使有創新的點子,在缺乏相關的硬件及產業鏈配合下,亦難以有較好的發揮。因此,本港即使不缺相應的科研人才,部分亦會選擇離開香港創業,最著名的例子為現時享全球無人機市場60至70%市佔率的深圳大疆創新科技,由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汪滔所創辦,當年基於生產上的考慮,毅然北上創業,總部設於深圳,專注研發及生產無人機,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

特區政府近年嘗試於創新科研產業發展方面急起直追,如設立創新及科技局、積極推動STEM (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教育及設立各項創業基金等,然而普遍青年人難以直接受惠。相對而言,內地創業氣氛濃厚,初創企業得到國家政策扶持,加上租金及人工成本較低、市場規模龐大及具備較完善的產業鏈優勢下,無疑港青到內地創業,能協助他們解決不少創業上的難題。

事實上,粵港近年亦有不少支援港青於內地創業的項目,例如於2014年12月開園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為港青創業提供基地,配以一系列支援服務及稅務優惠等,至今已成功「孵化」超過140個香港青年人的創業團隊,提升了港青成功創業的機會。此外,內地近日亦先後推出多項措施,如港人可繳存住房公積金、其子女可入讀內地公立學校及港人可在内地乘搭高鐵時以回鄉卡自助取票等,均有助港青於內地工作及創業。特區政府應加快與內地協商,進一步落實更多便利港人於內地工作的措施,並就港青於內地創業遇到的問題,包括申請各項牌照的對口部門、稅務問題、社保和公積金等方面,提供更多資訊及支援。

無可否認,部份香港青年人基於兩地的制度及文化差異,對於到內地工作或創業產生抗拒甚至予以否定,然而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也是無庸置疑的。過去香港人一直被評為具備良好的國際視野及靈活多變,然而現時的青年人是否應完全將中國排除之外,放棄把握任何中國發展帶給香港青年人的機遇,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