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 facebook圖片

馬斯克 facebook圖片

全球現役運力最強火箭「獵鷹重型」 facebook圖片

全球現役運力最強火箭「獵鷹重型」 facebook圖片

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美國SpaceX公司成功試射全球現役運力最強火箭「獵鷹重型」,創辦人馬斯克成為超級偶像,國內反應強烈:「為什麼不是中國?」「我們要用多少年才能趕超美國?」有分析指,中國要等到十二年後的「長征九號」才能追趕得到今天「獵鷹重型」。不過,中美相差的不是技術,也在於文化方面。

馬斯克大學讀物理、經濟學,後來加入dot com浪潮,創辦了包括PayPal等知名IT公司等,這種人才中國是不是愈來愈多嗎? 不是。馬斯克是探險家,可與哥倫布、麥哲倫相提並論,這方面中國是缺少的。

馬斯克篤信人類可以移民火星,所以投資火箭計劃,過去十幾年,在不斷失敗與備受質疑之下,只顧完成他的試驗;十五至十七世紀歐洲,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相信地球是圓的,預期往西航行同樣可達印度展開貿易,所以出現「大航海時代」,結果發現了新大陸。這種探險精神令西方強大,反觀近代中國的發展不如人家。

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研究︰「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原來不只缺乏探險精神,「把唸書的範圍定義好了」的科舉選拔制度更加為害至深。從何說起?因為家長、學生習慣追求功利式學習,把答案記下來,考試答對了就可以。

有位教育界朋友對我講︰「香港抑或內地對於狀元、學霸這種傳統教育產品依然很羨慕,因此時下的STEM教育,還很多路要走。」大家談起來,覺得馬斯克走紅,可以成為STEM的正面教材。

撇開馬斯克射火箭的探險精神,他對於日常教學,也很有見地。他說︰「教學以實驗為主,資料與工具為次。」了解內燃機原理,最好把它拆開,然後再組裝起來。拆裝過程中,你自然知道如何使用螺絲批等工具。反過來,你先上一堂關於螺絲批的課,你只能死記,效果會很差。

STEM著重學習機械人和各種實驗,因為孩子需要有親自實踐的機會,得以從錯誤中學習,用尋根究底方式爭取知識,而不是習以為常的「考試求分數」。馬斯克從小在這種學習環境之下磨練成長,後來他更活用物理學來解決創業問題,這個話題很有啟發性,下次再談。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