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玄奘前往天竺取西經 回國弘揚佛學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玄奘前往天竺取西經 回國弘揚佛學

2018年03月21日 10:00 最後更新:23:12

玄奘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由於通曉佛教經、律、論,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 (網上圖片)

玄奘 (網上圖片)

玄奘於隋朝出生,自幼已很聰明、個性獨立,又喜歡閱讀先聖先賢的書籍。他學習時又很專心,即使屋外多嘈吵,也不受影響,繼續學習。可惜,後來因家境貧困,被迫流落在佛寺,並同時學習佛經。在他十一歲時就熟讀很多佛學經典,當中包括《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

更多相片

玄奘 (網上圖片)

玄奘是唐朝著名的高僧,由於通曉佛教經、律、論,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前往天竺的路線(網上圖片)

玄奘於隋朝出生,自幼已很聰明、個性獨立,又喜歡閱讀先聖先賢的書籍。他學習時又很專心,即使屋外多嘈吵,也不受影響,繼續學習。可惜,後來因家境貧困,被迫流落在佛寺,並同時學習佛經。在他十一歲時就熟讀很多佛學經典,當中包括《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

玄奘郵票 (網上圖片)

隋朝滅亡後,玄奘前往長安、成都等不同的地方進修佛學。在這段時間,玄奘感到各地佛教學說差異甚大,甚至有一些與原本的教義相違背,於是決心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探尋真理。

唐三藏的原型便是取自玄奘法師。(網上圖片)

經過長達19年的光陰,終於學有所成,並返回中原。這個時候,已學遍並精通當時流行的大大小小的佛教學說。之後創立了中國的佛教宗派唯識法相宗。法相宗着眼於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實踐佛法的佛學宗派在唐朝盛極一時。

此外,玄奘一生努力翻譯佛教經典,共譯出佛教經論75部1335卷,對中國的佛學影響深遠。而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中的唐三藏的原型,便是來自玄奘法師。

玄奘前往天竺的路線(網上圖片)

玄奘前往天竺的路線(網上圖片)

隋朝滅亡後,玄奘前往長安、成都等不同的地方進修佛學。在這段時間,玄奘感到各地佛教學說差異甚大,甚至有一些與原本的教義相違背,於是決心前往天竺(今印度)求法,探尋真理。

貞觀三年,玄奘由長安出發,經過高昌國,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環境下,終於到達天竺。他向當地很多著名的高僧,學習佛學。

玄奘郵票 (網上圖片)

玄奘郵票 (網上圖片)

經過長達19年的光陰,終於學有所成,並返回中原。這個時候,已學遍並精通當時流行的大大小小的佛教學說。之後創立了中國的佛教宗派唯識法相宗。法相宗着眼於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實踐佛法的佛學宗派在唐朝盛極一時。

唐三藏的原型便是取自玄奘法師。(網上圖片)

唐三藏的原型便是取自玄奘法師。(網上圖片)

此外,玄奘一生努力翻譯佛教經典,共譯出佛教經論75部1335卷,對中國的佛學影響深遠。而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中的唐三藏的原型,便是來自玄奘法師。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