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舉辦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主持是國畫大師范曾,嘉賓是楊振寧教授和莫言,范曾一開始就問楊教授︰「你認識他(霍金),而且你對他的評價很高,可是他為什麼得不到諾貝爾獎?」楊振寧教授也想了幾秒時間,說︰「我不會答這個問題。」

霍金上周逝世,以上的尖銳問題炒得更熱。科學專欄作家費理斯(Timothy Ferris)在《地理雜誌》寫了評論,傳媒以「要讓霍金具備諾貝爾獎條件或許還要等幾十億年」的搶眼標題來報導,其實,費理斯想說的是︰「霍金的黑洞理論還沒有辦法驗證。黑洞的壽命太長了,觀察黑洞現象要等幾十億年,才有第一顆恒星大小的黑洞出現爆炸。」

關於宇宙物理學,普通人是不好懂,范曾表白自己看過霍金的《宇宙簡史》、《時間簡史》等科普代表作,可是只能看懂十分之二,凡是公式部分全看不懂。我跟范曾一樣,都是如此水平,不過,霍金對科學界的貢獻,正在於推動科普知識。《時間簡史》全球銷量超過二千五百萬冊,這本書既激發了大眾的想像力,身體殘疾的霍金努力宣揚科學的堅毅精神,更直接打動了人心,無法估計會有多少人受霍金的啟蒙和感染,對宇宙產生興趣,從而接近科學、投入研究而成大器。

提升新一代的科學素養,教他們擁有「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脚下」(霍金名言)的胸懷,我們需要的是一股動力,而動力的來源,看來是透過科普知識的傳播,最為有效。香港要「不落後於科技時代的大形勢」,必須提倡科普知識,各界專才應組成團隊,合力製作合適香港文化、興趣、社會環境的普科作品系列。

你會問,霍金的《時間簡史》一般人都是看得懂兩成,中小學生有此興趣和耐性嗎?其實,霍金的書在坊間有簡易版,除去了公式,以更大眾化的圖文方式演繹。再者,科普主要的讀者群,不只是中小學生,還有家長和教師。家長對科學要有興趣,掌握基本知識,才會更好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至於老師方面,由於STEM教育正全力推行,好的科普書本對師資培養非常有幫助。我希望社會對霍金的熱愛,不會幾天、一周就消退,霍金的偉大感動了我們,我們要想辦法把他的精神傳到這個社會,推動我們前進。

香港要「不落後於科技時代的大形勢」,必須提倡科普知識。(星島圖片)

香港要「不落後於科技時代的大形勢」,必須提倡科普知識。(星島圖片)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