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在職家庭津貼4月1日實施 單人月入少於九千可獲全額

社會事

在職家庭津貼4月1日實施 單人月入少於九千可獲全額
社會事

社會事

在職家庭津貼4月1日實施 單人月入少於九千可獲全額

2018年03月21日 11:43 最後更新:11:43

申請表格及相關文件將於四月三日開始派發。

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前稱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於四月一日實施。適用於職津的2018至19年度入息和資產限額今日公布。新限額適用於今年四月或之後遞交的職津申請。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職津計劃將於四月一日實施改善措施,包括容許一人住戶申請、放寬入息限額、容許住戶成員合併計算工時、增設一層工時要求讓合資格住戶領取較高的津貼、調高津貼金額,以及增設一層四分三額津貼。

在新限額下,1人住戶的全額津貼每月入息上限為9000港元,四分之三額津貼入息上限為10,800港元,半額津貼上限為12,600港元,而資產上限則為24.9萬港元;2人住戶方面,全額津貼入息上限為13,700港元,四分之三額上限為16,400港元,半額上限為19,200港元,而資產上限則為33.8萬港元。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入息及資產限額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入息及資產限額

3人住戶全額津貼入息上限為16,100港元,四分之三額上限為19,300港元,半額上限為22,500港元,而資產上限則為44萬港元;4人住戶全額津貼入息上限為20,100港元,四分之三額上限為24,100港元,半額上限為28,100港元,而資產上限則為51.4萬港元。

而超過6人或以上家庭的住戶,其全額津貼入息上限均為23,100港元,四分之三額上限為27,800港元,半額上限為32,400港元,但資產上限有所不同,6人住戶為61.8萬港元、7人為66萬港元、8人為69.2萬港元、9人為76.4萬港元,而10人或以上的資產上限則為82.3萬港元。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由四月一日起,如住戶達到工時要求,入息及資產亦符合有關限額,可以申領基本津貼(全額每月800元)、中額津貼(全額每月1,000元)或高額津貼(全額每月1,200元)。每名合資格兒童還可以獲發兒童津貼(全額每名兒童每月1,000元)。視乎住戶入息,津貼以全額、四分三額或半額發放。單親父母的工時要求較低。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申請表格及相關文件將於四月三日開始派發。派發地點共159個,包括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轄下的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及學生資助處、勞工處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科、各就業中心及各行業性招聘中心、社會福利署各分區福利辦事處、社會保障辦事處及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以及民政事務總署各區民政諮詢中心。

往下看更多文章

職津明年4月起加15% 當局盼促使基層家庭持續就業

2023年11月29日 07:16 最後更新:09:56

政府「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下的住戶及兒童津貼金額,明年4月起劃一增加15%。

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表示,所有領取職津家庭都可受惠。而上年度,有超過66,000個住戶獲批職津,涉及約22萬人,包括超過86,000名兒童。

政府網站圖片

政府網站圖片

新安排下,以育有兩名合資格兒童的4人家庭為例,可領取職津的最高金額將由現時每月4200元增至每月4830元,即增加630元。

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新聞處圖片

根據計劃,申請人家庭每月工時至少192小時,才可獲得高額津貼。對於部分基層家庭或主要做「散工」,會否較難達到有關門檻,處長曾裕彤表示,一般非單身住戶每月工時達144小時已可申請,而基於鼓勵「多勞多得」的政策目標,若工時更多,可獲更高額津貼。他又說,考慮到單親家庭面對的照顧壓力,計劃下單親住戶最低工時要求只是36小時,認為安排合適。

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吉祥物「職學寶」一家四口,融入全新推出的宣傳品。政府新聞處

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吉祥物「職學寶」一家四口,融入全新推出的宣傳品。政府新聞處

他又指出,對上一次增加職津金額已是3年前,過去3年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增幅約12.4%,希望今次調整可以令基層家庭持續就業,自力更生,同時進一步紓緩他們的負擔,支援育兒。他期望透過今次增加職津,鼓勵更多在職家庭投身勞動市場。

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處長曾裕彤(右)表示,政府增加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津貼金額,將有效強化計劃鼓勵持續就業和多勞多得的政策目標。處方吉祥物「職學寶」一家四口已融入全新推出的小冊子及海報。旁為首席行政主任(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朱啟敏(左)。政府新聞處

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處長曾裕彤(右)表示,政府增加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津貼金額,將有效強化計劃鼓勵持續就業和多勞多得的政策目標。處方吉祥物「職學寶」一家四口已融入全新推出的小冊子及海報。旁為首席行政主任(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朱啟敏(左)。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