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利(中)與貝爾實驗室團隊。(網上圖片)

肖克利(中)與貝爾實驗室團隊。(網上圖片)

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發明用半導體做電晶體(transistor),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肖克利預期他的發明可以改變世界,取得投資者大筆資金之後,便回家鄉帕洛阿圖(Palo Alto)創辦半導體公司,這裡鄰近史丹大學,人才充沛,再過是聖克拉拉谷,大片平原可供擴充發展。結果所有條件配合,成為今天的矽谷。

戴爾電腦第二代亞莉克薩(Alexa Dell)近日表示,矽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她也是科技界人士,透露將赴洛杉磯發展,而不是矽谷。問題在哪裡?原來一個創新地區,年齡是一個問題。從肖克利時代至今已經超過六十年,亞莉克薩投訴當地集體思維過於傲慢、封閉,再者,經過多年興盛發展,當地樓價太高,交通阻塞令人頭痛。

另一個打擊是人才流失,灣區周圍的名校原有很多優秀學生,可是由於是外國人關係,留下來在矽谷工作的不足一成。昔日肖克利之所以成功,除了他的名氣和技術之外,資金、人才、土地是為三大決定因素,如果三者去其二,情況就不太美妙。假若肖克利見到這個情況,即使鄉情再濃,也會遠走他方。

最近「兩會」炒熱了大灣區要變成中國矽谷搖籃的新聞,但始終有人認為矽谷不可復製,其實,矽谷不必要被複製,矽谷是要被超越的,這不單只是我們區內人士的希望,全世界都希望有一個更年輕、更有條件的創新地區以供發展。港澳加深圳,再加珠三角,就包括了科技、金融、航運、物流和製造等產業,港珠澳大橋將之連成一起,大灣區的格局更加宏大,這裡甚至可以容納好多個肖克利級數的「科技天王」。

建設大灣區成為創新科技中心已無懸念,外國著名大學、研究院已在這一區布局,進行人才培訓、孵化項目、轉化科研為應用等工作。香港的高端人才有優勢,我們的大學水準是領先的,不過,大灣區打成一片之後,世界一流學術機構將會擇地而棲,未來的人才可以在「香港之外,大灣區之內」培訓和招攬。當我們對「大灣區要變成中國矽谷搖籃」感到樂觀時,關於香港人才如何持續保持優勢,還需要大家深度探討。一句話,我們搖籃上的孩子,未來可有足夠條件和信心培養成為中國矽谷的人才嗎?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