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熊本縣一位十八歲少女,有一天在上班途中察覺一列長長的貨運列車經過。有什麼問題?原來她是日本電氣分廠的半導體生產線女工,她日夜牽掛是生產的不良率比其他分廠嚴重很多,全廠想盡辦法都找不出問題。這天她想到了,鐵路距離工廠不遠,極有可能是貨列的巨大震動,影響廠內的精密儀器,於是她跑回去告訴上層。經過一番研調之後,工廠加設防震設備,生產線的不良率大幅改善。(未有STEM教育年代的日本,這個水平值得我們深思)

日本電子工業起步很早,1917年自行研製第一批真空管,並與歐美同步實驗無線廣播和電視技術,可是日本因戰敗而停滯發展。直到六十年代日本才有轉機,可是此時美國半導體產業已經一枝獨秀,但日本今次沒有投降,靈活採用本身優勢,只消二十年時間,在八十年代中,就憑記憶體DRAM全面擊潰美國對手。你說,日本憑的是什麼?

「美國和歐洲人士常對日本人說,日本卑鄙,將我們的發明偷去製造東西,再將產品廉售到我們的地方,使我們受傷害,真是豈有此理。」這是日本電子工業之神盛田昭夫說的。當年,美國一邊啟動301法案,限制「傾銷」的日本DRAM,另外,美國發動輿論攻擊,把日本說成是科技竊賊。

其實日本勝出的原因,主要是競爭策略得宜,面對半導體技術與發明無法與美國爭鋒的現實,但發覺美國對手速度有餘,但品質管理不足的缺點,於是施展「技術遲滯」應對︰即是不爭技術領先,但憑日本企業生產規模優勢,反借用一點的「遲滯」進行更好的品質管理(良率直接影響生產成本),成本降低了,再比對手更低的價格出售,以取得反超前的成功。

上面故事是與盛田合著《一個可以說不的日本》的石原慎太郎說的,他借故事說明,日美半導體勝負並非全靠技術,一個經過日本品管文化洗禮的熊本少女,其「戰鬥力」不輸於矽谷的科技工程師。儘管美國後來憑PC 處理器再次贏盡天下,可是已證明「科技無敵」也非不可剋制的。

上周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興通訊禁運,一場類似日美之爭的大仗將要開打,「中國威脅論」out了,代之是「中國無用論」,而美國的「科技無敵」的形象再被抬高。其實美國迎來的對手不比日本簡單,這一仗中國還有的優勢是市場規模。然而,當我看見自己人因中興事件擁抱「中國無用論」的浮躁,對比那位熊本少女的敦厚,我想我們這一仗比想像中難打,你說是不是?

在科技競賽中,技術不是決定一切。(星島圖片)

在科技競賽中,技術不是決定一切。(星島圖片)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