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的特首答問大會,社福界議員邵家臻追問特首林鄭月娥,她的母語是什麼?特首即時以無聊問題不予作答回應。這一問一答,成為了整場答問大會的焦點。社會大眾不再關心在答問大會上是否討論過,福利民生,經濟基建等問題,將注意力都集中在粵語是否香港人的母語這一問題上。

邵的提問源於教育署2013年上載一篇宋欣喬教授的文章,文章其中一句指出, 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母語的定義,粵語非香港人的母語。如果各位閱讀了宋教授這篇文章,你會發現全篇文章只傳遞了兩個訊息:

第一點,普通話是通行全球所有華人的標準語言,可視之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母語”其中亦包括了香港及其他非使用普通話做第一語言的地域。


第二㸃,現代中文是以白話亦即普通話寫成的文體 ,用詞遣字和語法都和各地的方言有出入,故要提升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必須提升學生的普通話能力,作者引用了新加坡為了提升中文水平作出的一些舉措作為例證。

宋教授在推崇普通話的同時並沒有貶抑粵語,兩者亦不存在排斥性不是說學了普通話就不會粵語。如果因為 “撐”粵語就要否定普通話,那是否連英語或者其他外語也要否定?大陸政府一直致力推廣普通話是事實,但在新文化運動上,大陸政府只是繼承者而非創始者,因為在四九年立國之前,新文化運動已經開始了,所以無論現在是否中共執政,普通話的普及都必然會發生,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不為個人意志可以左右的。這些年來文壇一直有人呼籲以純粹的國語進行創作,筆者剛拜讀了舒慶春先生(老舍)的—"論文藝語言和其他”一書,他就指出很多用方言用來創作的弊端。胡適、魯迅、蔡元培、老舍,這些文壇巨匠對新文化運動的呼籲純粹出於希望提升中文的表達能力和現代教育工作者的意圖一樣。

宋教授的文章,本來沒有什麼爭議,都是講一些大衆已知道的事實,2013年上載至今並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但一經泛民議員斷章取義就提升成中港矛盾,這種伎倆泛民議員已不是第一次採用,筆者不禁要問是否事事都要政治化?不在乎事件是否對錯,對香港市民是否有益,只在乎是否政治正確。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