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中,大宋有一項以退為進的外交方略,即歲幣和貿易。這要從「澶淵之盟」說起-公元936年,石敬瑭反後唐自立,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向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求援。遼太宗率軍擊敗後唐,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公元982年,遼景宗去世,遼聖宗即位。宋太宗趙光義想趁遼國政事不穩,計劃北伐以收復燕雲十六州,最終北宋慘敗。自北宋雍熙北伐慘敗後,遼國騎兵不斷侵擾宋朝邊境,屠殺宋民,掠奪財物。

《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契丹盟好》記載,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太后、遼聖宗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直逼澶州城下,大大威脅北宋都城東京汴梁。北宋大臣有的主張遷都至江南和蜀地,但宰相寇準極力反對,即說:「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即是說出這些話的人應予以斬首。寇準再建議宋真宗趙恆禦駕親征,提振士氣,一定會打敗遼軍。又指如果偏安江南,人心崩潰,反而助長遼軍士氣,難保天下:「所在人心奔潰,敵乘勝深入,天下可復保耶。」

寇準畫像 (網上圖片)

寇準畫像 (網上圖片)

宋真宗於是決心率軍親征。禦駕當前,真宗未出發,宋軍士氣先倍增。大宋威武軍張環張開床子弩,一箭射死遼軍主將蕭撻凜,遼軍士氣大減。而王欽若鎮守北宋天雄軍,面對契丹大軍壓境,他嚴命守將緊閉城門。楊延昭鎮守廣信軍,魏能監守安肅軍,這兩軍直切邊境,契丹軍圍攻,百戰都不能拿下,只好退出邊境。楊延昭大戰契丹軍,未嘗敗績。這兩位將領善守城池,時人就以「銅梁門」、「鐵遂城」稱讚這兩軍的威猛。

宋蕭照《中興瑞應圖卷》中的宋軍 (網上圖片)

宋蕭照《中興瑞應圖卷》中的宋軍 (網上圖片)

到了宋真宗終於渡河進入澶州城。各路將士看到宋真宗黃龍大旗,都興奮地歡呼雀躍,然後又捉到一名契丹間諜,之後將之斬首。契丹軍彼此面面相覷,軍心動搖,以致軍陣不整。

遼軍主將蕭撻凜被射死,蕭太后終日哀痛,一連五天都沒有上朝。契丹軍數戰不利,蕭太后就派使臣韓杞持書,與北宋大臣曹利用聯繫請盟。曹利用說契丹想要關南之地,宋真宗說:「關南一帶是中國的土地,此事由來已久,絕不允許。假如契丹以武力強求,那朕只有決一死戰。如果契丹想得些財貨,大漢時期曾以玉帛賜予單於,這有先例,自然可行。」

宋真宗元孝皇帝肖像 (網上圖片)

宋真宗元孝皇帝肖像 (網上圖片)

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契丹軍中商議「歲幣」之前,叮囑他:「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即是土地一點也不能給,但每年歲幣定在百萬以下都可以。寇準聽說此事,就把曹利用召來,對他說:「雖然陛下有命,但你去跟契丹說,歲幣不能超過三十萬。要是超過此數,我就斬了你。」曹利用奉命商議歲幣,果然以三十萬達成議和。 

北宋和遼國制定的盟約,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一、遼、宋為兄弟盟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相論,兩國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兩國撤兵。但是,遼國要歸還大宋遂城以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雙方不能藏匿。兩國的沿邊城池,不得修築城牆。

三、大宋每年向遼國資助軍旅費用為: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歲幣共計三十萬,在雄州交割。

四、兩國於邊境設置榷場,做互惠互利的雙邊貿易。

遼代胡瓌《卓歇圖》局部,描繪契丹商旅 (網上圖片)

遼代胡瓌《卓歇圖》局部,描繪契丹商旅 (網上圖片)

大宋雖然未能大耀兵鋒,但有學者認為,「澶淵之盟」的盟約有利於大宋。宋朝每年資助遼國三十萬歲幣,最終不僅以商貿的方式全部賺了回來,而且貿易獲利是歲幣的近三倍。這場無形的貨幣交易,換取了戰爭難以企及的效果。當時,大宋軍費每年三千萬兩。兩國議和的三十萬歲幣,既保障了兩國敦睦,還有助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也避免因大量兵將長年戍守邊關,對百姓造成賦稅上的壓力,可謂一舉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