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和合石墳場變課室 上一節生死教育課

美善人生

和合石墳場變課室 上一節生死教育課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和合石墳場變課室 上一節生死教育課

2018年05月20日 06:10 最後更新:13:19

老中青三代齊齊參觀墳場,體會到從「死」看「生」的歷程。

講到死亡,一般人都存有禁忌,然而人總要面對它,想避都避不過。一班義工早前就和中學生及長者參觀粉嶺和合石墳場,上了一節生死教育課。

更多相片
一眾參觀者來到和合石墳場

老中青三代齊齊參觀墳場,體會到從「死」看「生」的歷程。

眾人拜祭因「沙士」犧牲的醫護人員

各人在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Arnold)帶領,先參觀安葬殉職公務員的「浩園」,各人手執菊花,到墳前向英勇殉職人員致敬。

2003年爆發「沙士」,多名醫護人員為了拯救病人而賠上生命,首次來到「浩園」的中五學生王紹龍,站在這班英勇醫護人員的墓碑前,感慨地說:「他們原本可以好好生活下去,為了別人的健康和安全而犧牲自己,以小我完成大我,很值得景仰。」

這次參觀活動是九龍倉置業「iPlan‧生涯之旅」師友計畫內容之一,Arnold說︰「特別希望年輕人參與,藉活動帶出死亡的突然性,生命並非想像中那麼長和穩定,有些事並非我們能預計到,從『死』思考『生』,究竟有甚麼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要好好珍惜和把握?」

和合石靈灰安置所

王紹龍的義工導師、海港城助理總經理(物業管理)劉耀良(Michael)亦有參與這天的活動,更不時與學生討論和分享經歷。55歲的Michael父母已離世,最近亦有親人過身。他說:「經歷那麼多,我對死亡不會有特別感覺,某程度上看化了。」

紀念花園

和合石墳場除了墓地,也有靈灰安置所和撒放先人骨灰的紀念花園,75歲長者王錦釗有感而發:「我很欣賞紀念花園這個概念,環保又不用興建那麼多骨灰龕大樓,而且會有牌匾,上面有死者名字、出生、死亡年份和照片作個紀念,方便後人辨認祖先。」樂觀的他坦言已計劃好後事︰「我跟子女說已參加『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他們沒有反對,我希望將來自然、無病無痛去世就好了!」

紀念花園

本港推行「生死教育」歷史不算長,大約在2000年起有人討論,最初教育對象是長者,近五年有年輕化趨勢。從事生死教育推廣十年的Arnold說︰「生死教育的方向是從死看生。」他說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及早預備,在實務和心態上都預備面對死亡,第二是活好當下,因為死亡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要思考生命應該怎樣活。

生命的意思是甚麼?

聖雅各福群會在馬灣設立「方舟生命教育館」,任何人士都可入內展開尋找生命禮物的旅程。場內有不同體驗活動、生命分享,例如有電子棺材和工作坊等,可親手製作簡單的小禮物,以行動表達愛意。

一眾參觀者來到和合石墳場

一眾參觀者來到和合石墳場

各人在聖公會聖匠堂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Arnold)帶領,先參觀安葬殉職公務員的「浩園」,各人手執菊花,到墳前向英勇殉職人員致敬。

眾人拜祭因「沙士」犧牲的醫護人員

眾人拜祭因「沙士」犧牲的醫護人員

2003年爆發「沙士」,多名醫護人員為了拯救病人而賠上生命,首次來到「浩園」的中五學生王紹龍,站在這班英勇醫護人員的墓碑前,感慨地說:「他們原本可以好好生活下去,為了別人的健康和安全而犧牲自己,以小我完成大我,很值得景仰。」

對一名中學生來說,「死亡」似乎很遙遠,但原來王紹龍也經歷過︰「讀中一時,有同學暑假游泳時遇溺死亡。班房突然少了一個人,每天看着他的座位真的很傷感,我會更加珍惜生命。」

這次參觀活動是九龍倉置業「iPlan‧生涯之旅」師友計畫內容之一,Arnold說︰「特別希望年輕人參與,藉活動帶出死亡的突然性,生命並非想像中那麼長和穩定,有些事並非我們能預計到,從『死』思考『生』,究竟有甚麼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要好好珍惜和把握?」

王紹龍的義工導師、海港城助理總經理(物業管理)劉耀良(Michael)亦有參與這天的活動,更不時與學生討論和分享經歷。55歲的Michael父母已離世,最近亦有親人過身。他說:「經歷那麼多,我對死亡不會有特別感覺,某程度上看化了。」

不過,早前他參與另一項「生命教育」系列活動,「試瞓」棺材的環節令他對死亡又有新體會︰「我自覺已對死亡作好心理預備,人總會死,當我睡在棺材,關上蓋子後,眼前漆黑一片,那一刻我想,當真正瀕臨死亡時,有些事情是萬般不捨的。現在我每天早上都跟老婆講早晨,對她親暱一點,更不會吝嗇向她說:I Love You!」

和合石靈灰安置所

和合石靈灰安置所

和合石墳場除了墓地,也有靈灰安置所和撒放先人骨灰的紀念花園,75歲長者王錦釗有感而發:「我很欣賞紀念花園這個概念,環保又不用興建那麼多骨灰龕大樓,而且會有牌匾,上面有死者名字、出生、死亡年份和照片作個紀念,方便後人辨認祖先。」樂觀的他坦言已計劃好後事︰「我跟子女說已參加『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他們沒有反對,我希望將來自然、無病無痛去世就好了!」

紀念花園

紀念花園

本港推行「生死教育」歷史不算長,大約在2000年起有人討論,最初教育對象是長者,近五年有年輕化趨勢。從事生死教育推廣十年的Arnold說︰「生死教育的方向是從死看生。」他說當中有兩個重點,第一是及早預備,在實務和心態上都預備面對死亡,第二是活好當下,因為死亡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要思考生命應該怎樣活。

紀念花園

紀念花園

聖雅各福群會在馬灣設立「方舟生命教育館」,任何人士都可入內展開尋找生命禮物的旅程。場內有不同體驗活動、生命分享,例如有電子棺材和工作坊等,可親手製作簡單的小禮物,以行動表達愛意。

生命的意思是甚麼?

生命的意思是甚麼?

聖雅各福群會方舟生命教育館

地址︰馬灣珀欣路33號挪亞方舟一樓

查詢︰3411-8881

往下看更多文章

聖雅各福群會首創「一站式」支援系統 「慈善版消費券」模式關顧受惠者

2023年05月25日 18:36 最後更新:20:18

為回應社會需要,並集結援助資訊以更有效運用資源,讓有需要的家庭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社會目前可申請的資助計畫,聖雅各福群會推出援助搜尋及申請平台「CharityToday」,讓有需要的人士可以「一站式」搜尋及申請合適支援。並以「慈善版消費券」電子模式提供援助,以八達通發放津貼予合資格人士,為服務使用者提供更便利和多元化選擇,同時關顧受惠者個人尊嚴。

(由左至右) 聖雅各福群會扶貧服務高級經理吳雯賢女士、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女士、社創基金專責小組主席李正儀博士、社創基金專責小組副主席繆志仁先生、嘉里控股有限公司社區投資及員工參與高級經理李培德先生,及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署理行政總裁甘志深先生,分享建構 CharityToday 的過程。

(由左至右) 聖雅各福群會扶貧服務高級經理吳雯賢女士、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女士、社創基金專責小組主席李正儀博士、社創基金專責小組副主席繆志仁先生、嘉里控股有限公司社區投資及員工參與高級經理李培德先生,及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署理行政總裁甘志深先生,分享建構 CharityToday 的過程。

「CharityToday」平台的手機應用程式於本年2月中啟動,並以八達通卡作為首個數碼錢包作為津貼發放途徑。平台同一時間推出首個食物援助計畫「Charity-To-Give」。合資格的服務使用者即可通過應用程式提交資料,並於平台登記八達通,經認證符合資格後,便可連續8周,領取每周不多於400元的資助,並於指定的餐廳及商鋪消費或購買食物。截至今日(25日),計畫已經成功向636個家庭,約1,319名服務使用者發放食物援助津貼。

現居東區的家庭主婦阿衛,與三名子女同住。

現居東區的家庭主婦阿衛,與三名子女同住。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指,聖雅各福群會自2003年起開展全港首個食物銀行至2016年,希望以科技結合社會服務,解決資源分配不均及地區局限問題。她感謝社創基金支持,讓會方能繼續以科技回應社會需要,提升服務使用者獲得服務的方便性和選擇性,並且關顧他們的尊嚴。

主要運用資助金額購買白米、牛肉、奶類以及水果。

主要運用資助金額購買白米、牛肉、奶類以及水果。

聖雅各福群會亦向100個服務使用者發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者對計畫感滿意,以5分為滿分,平均分高達4.6分。調查亦顯示,92%受訪者表示以八達通形式獲取食物十分「方便」(4.46 分)、95%受訪者認同以八達通消費領取援助感覺更為自在(4.63分)、94%認為不會擔心被標籤或別人的目光(4.63分)。會方又指,服務者亦認同計畫提升申領食物的方便性和選擇性,包括方式、地點和時間等。

家庭主婦阿May,與丈夫及兩名兒子在天水圍居住。

家庭主婦阿May,與丈夫及兩名兒子在天水圍居住。

聖雅各福群期望於 CharityToday 平台的第二個階段,能進一步提升資助項目至不同層面,如學生學習物資資助、身體檢查資助等,並呼籲各電子支付平台加入。

現居東區的家庭主婦阿衛,與三名子女同住,丈夫則在內地任職建築公司,家中只有丈夫一人工作的收入,「生活掹掹緊」。經社工推薦後,阿衛、丈夫、大女和細女每周合共可獲1,600元資助,細仔因未滿12歲,因而不合資格申請,爲期8周。主要運用資助金額購買白米、牛肉、奶類以及水果,亦會買洗潔精、洗衣液和廁紙等日用品。

May一家四口每周獲得合共港幣$1,600資助,為期8周。

May一家四口每周獲得合共港幣$1,600資助,為期8周。

家庭主婦阿May,與丈夫及兩名兒子在天水圍居住。先生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但由於工資不高,應付一家四口每月生活費及學習開支方面較為吃力。May一家四口每周獲得合共1,600元資助,為期8周。May表示獲得這個計畫的資助,可以約朋友「一齊食吓嘢傾吓計,講吓心事,心情都好咗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