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無處不在」口號很新,但又似曾相識。我想起了,IBM於1995年的Comdex Fall率先提出「網絡為中心」(Network Centric)計劃,提倡日後用電腦不必買作業系統和軟件,通過互聯網,「未來用家把電腦插頭插到牆上就可以使用。」

這個概念是把互聯網變成電力一樣,接通了,家家戶戶便享有廉價、易取的電腦資訊功能。發展到移動互聯網階段,用家不必在家中,去到哪可都以透過互聯網取得電腦功能,於是IT界提出「無處不在」(Ubiquitous)的新詞彙。

儘管名詞、概念有不同,其實都是承接互聯網的發展,更多升級產品服務從網上出發,供我們隨時隨地應用,最新一期就是AI。問題來了︰「AI可以提供普通人什麼的產品服務,還要隨時隨地使用?難道我們隨時隨地要『人臉識別』的安檢服務,隨時隨地找AlphaGo下圍棋?」

電腦現在可以儲存、分析及處理大量數據,經過電腦高速運算之下,AI其實在某方面比人類的能力還要高,不單只可以在數萬人的演唱會的天眼中識別出那幾個通緝犯並加以逮捕、可以輕鬆擊敗世界圍棋冠軍,還有無限應用模式待開發。上世紀七十年代Intel研發出處理器,催生了微型電腦之後,估計起碼有二萬五千種不同用途。如何配合日常生活和工作,設計出市場最大化的應用方案,中間走了很多路,同時亦製造出不少IT神奇小子,包括蓋茲和喬布斯。

這個星期一,商湯集團、阿里巴巴集團和香港科技園在特首林鄭月娥的見證下,成立「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計劃每年培養十間AI初創企業。這些AI初創企業的任務就是推動「AI無處不在」的智慧環境,開發出可供大眾日常使用的、有市場價值的應用方案。

「香港AI人才很少,我們怎辦?」我出席當日實驗室的成立儀式,聽到不同主講者都提到「AI生態圈」的重要性,這包括教育配套、商業環境、政府政策等,不過,我認為生態圈之形成,還需要社會的AI科技文化。香港成立了一個AI實驗室,不等如同時成立了一大隊香港的AI人才,人才需要從小培養的。「你而家無,但係將來會有。」我們馬上從中小學抓起,推動相關科技的普及化、興趣化,除了學校,社群組織、公共機構都動起來,正如奧巴馬的口號︰all-hands-on-deck,在全民動員的氛圍下,幾年可望得到成效。

「想,都是問題;做,就是答案。」這個道理,你懂的!

林鄭月娥出席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成立儀式。(星島圖片)

林鄭月娥出席香港人工智能實驗室成立儀式。(星島圖片)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