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網絡公審砵仔糕婆婆阻街兼報食環遭網民狂插

社會事

網絡公審砵仔糕婆婆阻街兼報食環遭網民狂插
社會事

社會事

網絡公審砵仔糕婆婆阻街兼報食環遭網民狂插

2018年05月26日 21:14 最後更新:21:53

網民:「連阿婆都唔放過?」

近日有網民在社交網站公審一名在街頭擺賣砵仔糕的婆婆,斥責對方阻街,違反《食物業規例》,更聲稱要向食環署舉報,引起網民「圍剿」。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民劉先生於周四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傳照片,質疑一名婆婆在街頭無牌擺賣砵仔糕,「阻礙行人看有沒有車過,街市門口,行都無得行,當食環無到,唔好同我講什麼自力更生,唔靠政府,太高尚我唔識,我剩係知道佢無交租,對有交租的店鋪公平嗎?」。

他又質疑,婆婆所製作的食物沒有安全保證,如果出事難以追究責任,「已報1823要求食環執法。」最後他更在帖文中列出《食物業規例》,證明婆婆違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劉先生再將帖文轉發至多個群組,但同樣受到網民狂轟,批評劉先生欺善怕惡:「你唔去上水舉報成堆蝗阻街,一大堆喼無位行添呀」、「點解連婆婆都唔放過?」、「你估阿婆想一把年紀賣砵仔糕咩」、「搵餐飯啫」。

劉先生不忿反駁,稱「違法始終是違法,不是老就可以公然違法」,又強調婆婆無牌擺賣對街市商販不公平,表示自己向食環署備案。

往下看更多文章

規則背後的真正意義 黃卓恒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員

2018年09月14日 14:50 最後更新:14:55

由國法到家規,有著各種規則。不同規則的出現,會形成不同的社會風氣。在人類社會中,規則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保證每一個人能最大限度地配合社會的共識,從而達致社會和諧。在大部分人眼中,巴士上不得飲食,讓座予老弱婦幼等社會大眾所認同的價值觀已根深蒂固,當有人試圖違反時,違反者往往會受到强烈的懲罰,但不斷出現的批判事件卻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分裂。到底社會大眾在對待這些規則時,應不應該盲目地批判及遵守?

 

近日,在昆明的一輛巴士上,只有兩三歲,穿著淺黃色裙子,綁著噴水池髮型的小妹妹蹲在一個小垃圾桶邊吃著冰淇淋。事源小妹妹的母親叮囑她不能弄髒巴士地板,結果小妹妹便自動自覺地走到垃圾桶邊,對著桶子蹲著吃冰淇淋。該片段在網上引起熱烈關注及討論,有人形容小妹妹為最美最可愛的小乘客,有人則批評她不應該被稱讚,因爲她違反了規則。的確,小妹妹違反了巴士上禁止飲食的規則,在大前提上已經有錯誤之處。不過,相反地看,小妹妹只有兩歲,在還沒受到社會風氣渲染的情況下,在母親的提醒後自動自覺地做出最佳的舉動,其自覺性已值得稱讚。平心而論,規則的最終目標是訓練大眾的自覺性,在沒有懲罰的情況下仍能做出對社會最適當的行動,以小妹妹的事件來説,若小妹妹對對的勸告無動於衷,任由手上的冰淇淋弄髒地板,這才須予以教誨。

 

手提電話,連結各大社交平台,隨時隨地都能發佈動態,但同時也是每個人的「隨身武器」。七年前為九龍巴士有限公司引入關愛之座的鄭桂興說到:「眼見近年關愛座變成『批鬥座』,不時有人因關愛座爭議而被『網絡公審』,他痛心其設計原意遭扼殺。」原則上,關愛座人人皆可使用,其設立只為鼓勵讓座文化。但在Facebook或Youtube上頻頻出現年輕人坐在關愛座時,被拍片放在網上進行「網絡公審」,引起了各階層的矛盾,特別是年輕一輩與老人家之間的撕裂。關愛座的原意十分美好,若讓座文化成功推廣,關愛座便毋須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會自動自覺地把座位讓予有需要人士。事實上,有一部份的關愛座使用者是隱性傷殘人士或懷孕初期的孕婦,很難單憑肉眼判斷是否有需要人士。所以,在讓座這件事上,施受雙方都需同時具備一定的同理心,方可將正確地達致充滿關愛的社會。

 

總括而言,以懲罰作誘因的規則只會帶來更多的矛盾以及劇烈的反叛心態。無論面對任何規則,都需要充分了解規則背後的意義,自覺性使人主動關愛,同理心使人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