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使我們失去了親人和同胞,但是在帳篷裡,有新生兒的誕生,這是我們新的希望。」

什邡城北有一座千年古剎羅漢寺,4月18日它大門關閉一天,配合電影《一百零八》的拍攝。這部電影講述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時,羅漢寺接納孕婦和在那裡出生的108個「羅漢娃」的故事。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大地震使我們失去了親人和同胞,但是在帳篷裡,有新生兒的誕生,這是我們新的希望。」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羅明貞溪和媽媽馮利華(網上圖片)

敲開羅漢寺側門,10歲的羅明貞溪和媽媽馮利華走進寺院,她是108個「羅漢娃」之一,每年她都會在父母的帶領下回到這個出生的地方。「我真的感覺就是回到了十年前,回到了她出生的那一天。」母親馮利華的眼角淚光閃爍。十年飛逝,「羅漢娃」都已經長大,108個孩子分別在不同的學校上學,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理想和願望。馮利華只想讓女兒學會感恩,擁有平靜的生活,如同「羅明貞溪」這個名字。羅明貞溪說,出生在羅漢寺,讓她覺得非常自豪,「每次到羅漢寺都像回家一樣。」

網上圖片

回憶起汶川地震的日子,馮利華感慨頗多。當年,她的預產期本來是5月6日,但過了好幾天,都沒有要生的跡像。5月16日晚上,她和老公一起開車到什邡市中心的大廣場上轉了幾圈,看能不能遇到從老家跑出來的親人。

羅明貞溪和媽媽馮利華(網上圖片)

看到這情形,兩口子都懵了:這可怎麼辦,到哪裡去找醫生?就在他們感到很無助的時候,一個路過的老婆婆問馮利華,「大半夜你們在這干啥子?」當明白是要生孩子卻找不到醫院後,老婆婆說,我知道醫院在哪裡,我帶你們去。隨後,老婆婆徑直把她領到了羅漢寺。

網上圖片

什邡市婦幼保健院院長桂逢春說,地震發生時,醫院一共有20多個孕產婦和新生兒。地震發生後,醫院的房屋和設施設備損毀嚴重,住院大樓成了危樓。醫院周邊,最近的轉移地點只有羅漢寺。

網上圖片

在救災物資進入寺院前,孕產婦和醫護人員的飲食都是寺院提供。照恆師父當時掌管著庫房,負責物資提供,「先保證孕產婦,其次是醫生護士,最後才是我們和其他受災群眾。」

網上圖片

在什邡市婦幼保健院院長桂逢春的手機裡,有一條短信一直沒有刪除,腦海裡同樣有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桂逢春還記得,震後不久的一天晚上,作為兒科大夫,她到什邡廣場災區群眾救治點幫忙,一直忙到天亮。「天亮時,我特別疲憊,又看到廣場上那麼多傷者,心情很沉重。」桂逢春說,當她走回羅漢寺的臨時產房,正好助產士抱著一個健康的新生兒走出來,嬰兒身上還滿是血跡和胎漬。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地震之前,馮利華和老公經營一家服裝廠,廠房在地震中夷為平地,幾萬件服裝和設備被損毀。地震後幾年,她又開了一家勞務公司,生活還在繼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敲開羅漢寺側門,10歲的羅明貞溪和媽媽馮利華走進寺院,她是108個「羅漢娃」之一,每年她都會在父母的帶領下回到這個出生的地方。「我真的感覺就是回到了十年前,回到了她出生的那一天。」母親馮利華的眼角淚光閃爍。十年飛逝,「羅漢娃」都已經長大,108個孩子分別在不同的學校上學,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理想和願望。馮利華只想讓女兒學會感恩,擁有平靜的生活,如同「羅明貞溪」這個名字。羅明貞溪說,出生在羅漢寺,讓她覺得非常自豪,「每次到羅漢寺都像回家一樣。」

羅明貞溪和媽媽馮利華(網上圖片)

羅明貞溪和媽媽馮利華(網上圖片)

回憶起汶川地震的日子,馮利華感慨頗多。當年,她的預產期本來是5月6日,但過了好幾天,都沒有要生的跡像。5月16日晚上,她和老公一起開車到什邡市中心的大廣場上轉了幾圈,看能不能遇到從老家跑出來的親人。

「晚上11點多,我們回到南泉鎮上,剛到家,羊水就破了。」丈夫趕緊開車載上馮利華趕到婦幼保健院,從車裡出來,發現醫院已經人去樓空。「不光醫院,整條街都空了,路面上一片狼藉,看著好凄涼。」馮利華回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看到這情形,兩口子都懵了:這可怎麼辦,到哪裡去找醫生?就在他們感到很無助的時候,一個路過的老婆婆問馮利華,「大半夜你們在這干啥子?」當明白是要生孩子卻找不到醫院後,老婆婆說,我知道醫院在哪裡,我帶你們去。隨後,老婆婆徑直把她領到了羅漢寺。

當時,什邡市婦幼保健院的臨時產房就搭在羅漢寺院內。凌晨1點,醫生把馮利華接進寺院,診斷後,決定馬上安排手術。5月17日清晨,羅明貞溪就出生了。實際上,地震發生後不到6小時,什邡市婦幼保健院就搬進了羅漢寺,羅明貞溪是第9個在羅漢寺出生的孩子。

羅明貞溪和媽媽馮利華(網上圖片)

羅明貞溪和媽媽馮利華(網上圖片)

什邡市婦幼保健院院長桂逢春說,地震發生時,醫院一共有20多個孕產婦和新生兒。地震發生後,醫院的房屋和設施設備損毀嚴重,住院大樓成了危樓。醫院周邊,最近的轉移地點只有羅漢寺。

「5月12日當晚,雷雨交加,帳篷根本沒法遮風擋雨。」桂逢春說,寺廟裡的僧人和醫護人員一起,手牽手人拉人,為孕產婦遮風擋雨。「大家都沒有睡覺,度過了地震後第一個晚上,天快亮的時候,第一個地震寶寶出生了。」

「孕婦生孩子沒有床,用的是寺裡的禪凳和茶桌,三個禪凳拼起來就是一張產床。」照恆師父說,孕婦生完孩子要輸液,沒有輸液架,就用掃地用的長掃把和樹枝代替。地震後停電,沒有足夠的光線手術,僧人便找來手電筒打著手電,醫生們順利完成剖腹產手術。寺院還安排了兩個清潔工專門打掃產區的衛生。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救災物資進入寺院前,孕產婦和醫護人員的飲食都是寺院提供。照恆師父當時掌管著庫房,負責物資提供,「先保證孕產婦,其次是醫生護士,最後才是我們和其他受災群眾。」

「老公也陪著我,他飯量大,每次都不怎麼吃得飽,但我們孕產婦是保證了的。」馮利華說,有幾天糧食緊張,醫生囑咐大家不要浪費,「不然寺院裡的師父們沒得吃了。」

往事歷歷在目,馮利華心裡滿是感動。更讓她覺得溫暖的是,當時寺院住持允許家屬在寺院裡燉雞和豬蹄,給產婦補充營養。這在嚴禁葷腥的寺院裡,一些老年居士很反感,但住持素全大師頂住壓力,常跟人說:「非常時期,先管活人,再說泥像。」

正是有了醫護人員、寺院僧人和志願者的幫助,帳篷裡出生了那麼多寶寶,孕產婦和寶寶沒有一例感染。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什邡市婦幼保健院院長桂逢春的手機裡,有一條短信一直沒有刪除,腦海裡同樣有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桂逢春還記得,震後不久的一天晚上,作為兒科大夫,她到什邡廣場災區群眾救治點幫忙,一直忙到天亮。「天亮時,我特別疲憊,又看到廣場上那麼多傷者,心情很沉重。」桂逢春說,當她走回羅漢寺的臨時產房,正好助產士抱著一個健康的新生兒走出來,嬰兒身上還滿是血跡和胎漬。

桂逢春把嬰兒接過來抱在懷裡,不顧身上的血跡,把那個嬰兒從頭親到腳,然後放聲大哭。哭過之後,仿佛把幾天來的悲痛都釋放出來。她給一個朋友發了一條短信,「大地震使我們失去了親人和同胞,但是在帳篷裡,有新生兒的誕生,這是我們新的希望。」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地震之前,馮利華和老公經營一家服裝廠,廠房在地震中夷為平地,幾萬件服裝和設備被損毀。地震後幾年,她又開了一家勞務公司,生活還在繼續。

今年,「羅漢娃」們10歲了,這個生日對他們意義重大。正在拍攝的電影《一百零八》的主題就是「有愛就有希望」,他們也參演了這部電影,導演希望讓孩子們懂得感恩,健康成長。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