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聽起來像暑假的鬼馬青春劇,事實上,有部電影《翻轉教室》正在熱議中。這原名《Les Grands Esprits》的法國電影,與本周到訪中文大學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所提倡的「翻轉課室」(Flipped Classroom)看似無相關,其實有點聯連。電影講述一位精英老師,從現實的草根教學環境中得到啟發,改變了他的傳統觀念,調整出一套以學生為本,並非老師說了算的教育方式。

改變課堂教育的討論由來已久,如何有效傳授知識之餘,既讓不同能力、不同興趣的學生得到公平機會,又可各自發揮所長,在互聯網未普及的年代,的確費煞思量。2007年,美國兩位化學老師首先在一間高中實踐「翻轉課室」。學生在家中先觀看老師在網上製作的教學視頻,進度慢的學生可反覆看幾次,進度快的可以一早完成,這樣解決了一位老師在課堂要照顧幾類進度學生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同學之間可透過通訊平台互相支援、互相討論,實現了朋輩對朋輩(Peer -to -Peer, P2P)的協作模式。有了前期的準備,返到學校之後,老師便有非常充份的時間跟進不同學生的進程。

「翻轉課堂」教學法和《翻轉教室》都觸及改變老師角色的問題,然而,這還未算「激」。兩年前我在《星座日報》的〈IT 廣場〉讀到該版主編「電腦J」寫的文章,介紹法國42學校,該校實行徹底顛覆的教育方法︰學校不收學費、入學不要求學歷也不頒授學歷,沒有教科書和老師,學生透過P2P和自學方式學習,沒有特設課程,以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為主。最厲害的是42學校的收生率嚴格過哈佛大學,完成課程的學生成為矽谷爭相招聘對象。

以上翻轉思維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覺得很遙遠?其實,教育成敗盡在轉念之間。面對科技主導的經濟未來,我們談STEM教育時,多見的是形形種種的問題和困難,創新建議很少見。事實上,何只課堂可以翻轉,大學、高中都可以為直接培養STEM學生而翻轉。

學生如果從小在STEM學習領域有表現,學生如果具有從事科學、工程的潛力,我們不必要他們跟其他進度、其他志向的學生一齊打「木人巷」才進入大學;甚至不用入什麼大學,我們可以辦香港的42學校,接受有志投身創新科技的人來學。翻轉教育模式,讓人才少走冤枉路,讓香港有效培養科技人才,這難辦嗎?看電影,夠娛樂性就行,辦實事嘛,還看社會的魄力,你說難不難?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