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面對石油危機與製造業空洞化,與此同時,美國年青人口大幅增加,大企業、政府的職位卻不斷裁減。這並沒有拖垮美國經濟,自1970年至1982年,美國就業增長反而比歐洲、日本好得多。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注意了這個問題,並把謎底解開︰驅使美國增加就業機會的動力,來自創新(Innovation)。

創新令初創小企業擁有媲美大企業的競爭力,創新令生產更有效率之餘,也開拓了新市場,因此,美國能在該段困難時期創造了經濟奇蹟。杜拉克舉出一個經典例子——麥當奴。麥當奴創辦人克羅克(Ray Kroc)建立了標準化的速食服務體系和連鎖機制,雖然麥當奴沒有發明什麼,也沒有應用什麼高科技,不過,麥當奴就憑創新的經營模式,由小小一間食肆,發展成為全球最大速食連鎖集團,幾十年不衰。

當時,杜拉克把創新歸類為管理的一種,他認為創新的機遇來自企業和公共機構,由管理人建立系統化創新,以創造價值。三十多年之後,科技進步得很快,任何工作、生活與科技分不開,嶄新科技不斷改變各行各業,現時全球市值最大的幾家公司,都是年輕的創新科技公司。創新不單只是管理工具,也是研究和發明,擁有科研和培育人才實力的大學,對創新的貢獻愈來愈大。

路透於2016年開設「亞太地區最具創新力大學」排名(Asia Pacific’s Most Innovative Universities),主要關注大學兩方面表現,一是學術論文,二是專利申請,前者反映大學的基礎研究,後者表明大學把研究轉化商業化的能力。以上兩點也代表了時下創新的重點。

香港今年只有中大、科大、港大三間大學上榜,比起去年少了一間,這個表現值得我們關注。如何提高香港的大學創新能力?杜拉克三十多年前提議把創新設成一門學科,現在的STEM教育已實現他的願望。 STEM其中一環「創客」(Maker),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教、學、做」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當「準企業家」,香港不少中小學都開設「創客」。如果社會投入更多資源,投入更多關注,例如我們開辦一個「香港Top 100創新力學校」年度排行榜,一下子把整個社會拉進來,我相信星火燎原,香港的創新能力可望節節上升。

推動STEM教育最好的方法是給予學生、學校鼓勵和榮譽。(星島圖片)

推動STEM教育最好的方法是給予學生、學校鼓勵和榮譽。(星島圖片)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