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香港樓市有升無跌的走勢,政府打算在短期內開徵「一手物業空置稅」,以打擊地產商囤積居奇,遏止樓價繼續上升。

消息一出,果然引起社會熱烈爭論,並以反對意見居多。綜合而言,坊間反對推出空置稅的論點有三。第一,是「數據論」。這類人士在參考政府的數據後,得出去年私樓單位推售數目為22,000個,成交量超過18,000宗,即去年大約僅得3,000多個空置一手樓單位,歷年合共約9,000個,即使因為空置稅壓力而全部推出市場也無法降低樓價。

第二,是「轉嫁論」。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士認為,現時樓市處於剛性需求,買家議價能力低。因此推出空置稅只會令未能出售的一手單位之稅務成本轉嫁在買家身上,最終不但不能壓抑樓價,更會令買家百上加斤。

第三,是「成效有限論」。這類人士指出解決香港樓價過高的辦法,就是大量推出土地,發展私樓及資助房屋。其他一切的行動,包括空置稅,都只是杯水車薪,成效有限。

「數據論」最根本的問題,是以一年的銷售量作為論據。然而,眾所周知,未來五年的私樓落成量將會逐步增加,每年平均推出兩萬個一手樓單位。換言之,未來空置稅的打擊對象,不再僅是現時約9,000個空置單位,而是100,000個一手樓單位!

即使假設地產商有能力以目前的速度出售未來五年新落成的單位,仍有約19,000個單位因面臨空置稅的壓力而被逼下調價格,進行交易,等於市場額外供應一年的一手私樓數目,或多或少可以壓抑樓價。

而且,現時一手樓銷售量大的主要原因,是過去十年私樓落成量不足而累積的需求。當需求因潛在買家減少及供應增加而下滑,一手樓空置的問題便會惡化,屆時更能體現空置稅的作用。

另一個似是疑非的論點「轉嫁論」,實是充滿邏輯漏洞的說法。一手樓空置,大多是單位吸引力低使需求不彰。如果將稅務成本轉嫁在買家身上,便會增加置業成本,使買家入市變得更加審慎,而地產商也會更難脫手空置單位。對於普通市民而言,不能買入單位只是居住環境或是生活質素的問題,但是對於地產商,尤其是財政狀況相對緊張的小型地產商而言,堆積大量難以賣出的單位對他們的營運造成不少壓力,因此「轉嫁論」並不成立。

部份學者引用數據,證明一手市場活躍,地產商沒有囤積居奇。不過,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地產商無意囤積單位,根本毫須反對開徵空置稅。如果空置稅尚未推出地產商已經放聲提出「轉嫁論」,恐怕只是惹人懷疑他們確實囤積居奇。

至於「成效有限論」,筆者完全同意香港的土地問題必須多管齊下才有望解決,而大量造地是最重要的一環,其他政策充其量只是配合,成效不會太大。可是,古語有云,「勿以善小而不為」,政策亦然,不能因為空置稅不能促使樓價大幅下滑就斷定「無用」或是不值得推行。事實上,政府從未講過單靠空置稅解決樓價高企問題,坊間質疑單一政策的力量,本身就是對政府整套房屋策略的誤解。更重要的是,即使最終空置稅無助抑制樓市升溫,至少政府擺出姿態決心整頓樓市,已是正面的效果和得著。

筆者小人之心認為,反對空置稅的大抵是三類人士。一,經濟學者,如雷鼎鳴、關焯照等,他們一般反對政府干預市場及開徵稅項,提出異議可以理解。二,地產界,如施永青、蔡宏興,因為政策與業界利益相關。三,中產政黨或代表商界的議員,如自由黨、民建聯等,以保障選民及政黨利益。概言之,二、三類的都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者。

筆者認為,一手物業空置稅的確對樓價影響有限,但是始終有勝於無。如果政府希望加強抑制樓市,甚至可以推出二手物業空置稅,檢視全港單位的使用狀況,以打擊炒賣風氣及增加租盤,令樓價及租價回復相對合理的水平。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