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與回紇的關係,是唐帝國與周邊少數民族中最微妙。回紇,又稱回鶻,是唐朝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中與唐朝關係最密切的一部,回紇歷代可汗都會接受唐王朝的封號,保持與唐朝的姻親關係,無論是唐朝盛世時代的大辟疆,還是唐朝中晚後期的內亂,回紇都鼎力相助。不過,到了唐朝衰落以後,回紇的野心慢慢表露。他們表面上保持對唐朝的臣屬關係,但屢次趁火打劫,好像平安史之亂時,將中原多個城市洗劫一空;中唐後,回紇多番欺壓唐王朝,在西北攻掠唐朝在安西的軍隊,佔領唐朝原來在西域的勢力範圍,壟斷絲綢之路的貿易。

唐朝安史之亂後逐步衰落,回紇野心慢慢表露。圖為「安史之亂」《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唐朝安史之亂後逐步衰落,回紇野心慢慢表露。圖為「安史之亂」《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回紇使者和商人在唐境內橫行,唐政府卻束手無策。回紇人不但在邊關貿易強行買賣,更經常趁唐朝邊亂撈油水。然而,在邊患的壓力與藩鎮割據的格局下,唐王朝選擇忍氣吞聲。到了公元八世紀以後,回紇勢力日益衰退,並於公元840年,遭中亞黠戛斯部族(Qırğız, KirΥiz)沉重打擊,走向滅亡。回紇的餘部立烏介為可汗,遷徙至河套平原一帶,向唐王朝請求內附。

更多相片
唐朝安史之亂後逐步衰落,回紇野心慢慢表露。圖為「安史之亂」《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唐代與回紇的關係,是唐帝國與周邊少數民族中最微妙。回紇,又稱回鶻,是唐朝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中與唐朝關係最密切的一部,回紇歷代可汗都會接受唐王朝的封號,保持與唐朝的姻親關係,無論是唐朝盛世時代的大辟疆,還是唐朝中晚後期的內亂,回紇都鼎力相助。不過,到了唐朝衰落以後,回紇的野心慢慢表露。他們表面上保持對唐朝的臣屬關係,但屢次趁火打劫,好像平安史之亂時,將中原多個城市洗劫一空;中唐後,回紇多番欺壓唐王朝,在西北攻掠唐朝在安西的軍隊,佔領唐朝原來在西域的勢力範圍,壟斷絲綢之路的貿易。

網上圖片

回紇使者和商人在唐境內橫行,唐政府卻束手無策。回紇人不但在邊關貿易強行買賣,更經常趁唐朝邊亂撈油水。然而,在邊患的壓力與藩鎮割據的格局下,唐王朝選擇忍氣吞聲。到了公元八世紀以後,回紇勢力日益衰退,並於公元840年,遭中亞黠戛斯部族(Qırğız, KirΥiz)沉重打擊,走向滅亡。回紇的餘部立烏介為可汗,遷徙至河套平原一帶,向唐王朝請求內附。

網上圖片

當時唐朝帝為唐武宗,主持大政為名相李德裕。一開始,唐朝恩威並施,一方面對西遷的回紇人好意安撫,分化瓦解其部眾,另一方面則調兵北上,命令唐朝北線所有軍隊戰備,隨時準備打擊來犯。唐朝的苦心沒有白費,回紇部族中的親唐勢力紛紛投唐,而烏介可汗對於唐朝邊鎮的數次襲擊也被唐軍打退。

網上圖片

對比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唐擊回紇殘部之戰可被視為晚唐唐室戰略防禦轉折點。唐朝邊患素來集中西北,尤其回紇吐蕃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並與唐朝修好後,強大的回紇也走向滅亡,晚唐在政治與軍事都走向末世下,能夠解決這個困擾已久的邊患,實在是幾代政治家與軍事家努力的成果。

唐擊回紇殘部之戰還有另一個意義,是參與戰事的另外兩大部族:沙陀與党項族,因表現賣力受到唐王朝嘉獎,他們趁著回紇敗亡之機,填補在河套地區的空白,壯大自身實力。前者趁黃巢起義的機會雄踞山西,並在唐亡後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者則在河套地區苦心經營,終在宋朝之後崛起,建立雄霸河西走廊的西夏王朝。

唐朝竟然伸出援手,援助糧食,幫助回紇殘部在水草豐美的河套平原安居,不過回紇人安頓了沒多久,恢復些元氣後就便開始頻繁的攻掠唐朝州縣,甚至要求借唐朝邊城重鎮安住,企圖雀巢鳩佔。此時,烏介可汗佔據河套,號稱擁兵10萬,成為唐朝北部邊境巨大威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時唐朝帝為唐武宗,主持大政為名相李德裕。一開始,唐朝恩威並施,一方面對西遷的回紇人好意安撫,分化瓦解其部眾,另一方面則調兵北上,命令唐朝北線所有軍隊戰備,隨時準備打擊來犯。唐朝的苦心沒有白費,回紇部族中的親唐勢力紛紛投唐,而烏介可汗對於唐朝邊鎮的數次襲擊也被唐軍打退。

烏介可汗的勢力嚴重委縮但仍死心不息,集中人馬攻掠唐朝山西地區,一時間戰火頻仍。唐王朝忍無可忍終於出手。公元843年正月,唐朝將軍劉沔率早已待命的唐軍各路反擊,並於振武城與回紇決戰,唐朝以3000輕騎兵突襲回紇牙帳,大部隊則從正面夜襲,令驟不及防的回紇軍被打得全線崩潰,唐軍乘勝追擊,在殺胡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徹底將回紇擊敗,斬首數萬,俘虜兩萬多,並救回被回紇劫掠的唐朝公主。一度強大的回紇亦最終走向敗亡。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對比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唐擊回紇殘部之戰可被視為晚唐唐室戰略防禦轉折點。唐朝邊患素來集中西北,尤其回紇吐蕃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並與唐朝修好後,強大的回紇也走向滅亡,晚唐在政治與軍事都走向末世下,能夠解決這個困擾已久的邊患,實在是幾代政治家與軍事家努力的成果。

擊滅烏介可汗後,唐朝冊封擊滅回紇、親唐的黠戛斯部落,而自稱是漢朝李陵後人的黠戛斯部,也對唐朝忠心耿耿,不但成為抗擊阿拉伯帝國東侵的屏障,更重啟絲綢之路,從長安到中亞的通道再次暢通。唐朝西北的邊患雖然基本解除,不過東北地區的威脅日益增大,東北的契丹部漸漸崛起,成為中原王朝最大威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唐擊回紇殘部之戰還有另一個意義,是參與戰事的另外兩大部族:沙陀與党項族,因表現賣力受到唐王朝嘉獎,他們趁著回紇敗亡之機,填補在河套地區的空白,壯大自身實力。前者趁黃巢起義的機會雄踞山西,並在唐亡後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者則在河套地區苦心經營,終在宋朝之後崛起,建立雄霸河西走廊的西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