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衣食住行」,衣行第一。作為裁衣工具的剪刀,它的出現可謂中國工藝史上的革命性創舉。今天,剪刀不離生活,各行各業都能用到剪刀,隨著社會生活豐富,剪刀質地、形制、功能也不斷變化。

據現存的資料推斷,剪刀最早於3000至4000年前的中亞細亞地區出現,而現代交叉刀刃的剪刀是由古羅馬人在將公元100年發明,除了古羅馬,在那個時期,古代中國、朝鮮半島及日本等地區,都有證據顯示剪刀已廣泛使用。

更多相片
鄭州東史馬遺址出土的東漢鐵剪 (網上圖片)

我們所說的「衣食住行」,衣行第一。作為裁衣工具的剪刀,它的出現可謂中國工藝史上的革命性創舉。今天,剪刀不離生活,各行各業都能用到剪刀,隨著社會生活豐富,剪刀質地、形制、功能也不斷變化。

陜西寶雞出土的西漢「交股式」鐵剪 (網上圖片)

「剪」,古文寫作「翦」,早在《詩經》中已有提及,如《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勿翦勿敗;……勿翦勿拜」句;《魯頌·門必宮》有「實始翦商」句。各家注釋載:「翦,割斷也」或「劑(齊)斷也」。說的意思是一致。而「翦」被用作一種器物的名稱,也許是在鐵器出現之後的事。根據考古學資料,在先秦墓葬中似未發現剪,多則出現在漢墓中。當時並不稱之為「剪刀」。「剪刀」或「翦刀」之名,是漢代以後才有。

出土的東漢時期鐵剪 (網上圖片)

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剪刀實物,是廣州淘金坑西漢前期南越國墓葬出土的「交股式」鐵剪,剪刀頂部是平頭。此後,剪刀經歷演變,從「交股式」到「雙股式」。1934年,陜西寶雞西漢墓中出土了一把鐵剪。此後。西安、洛陽、長沙及山東長島等地都曾出土西漢時期的鐵剪。可見,西漢時期剪刀使用應較廣泛。

長沙出土的五代時剪刀 (網上圖片)

然而,從漢代的陶俑和壁畫所表現的生活場景來看,庖廚中所使用的鉗鋏,已如今日剪截金屬的鐵剪:將兩片邊刃用鉚釘鉚合。但這種技術當時並沒有應用到製作剪刀上,要到經過幾百年才有改進。

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唐代銀剪刀 (網上圖片)

到了五代時期(公元907至960年),已經出現今天的「支軸式」剪刀。湖南長沙出土的五代時期的鐵剪,中間就安有支軸,與現代的剪刀很相似。在唐代,山西太原的剪刀已聞名天下。杜甫就有詩:「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以後,許多文人墨客均對剪刀有詩詞讚美。到了北宋時期,「雙股式」鐵剪刀出現。這種形制是在剪刀的兩股中部用鉚釘連接雙環形把,結構逐步趨向成熟。有趣的是,元代以後出土的剪刀反而數量很少,原因可能是剪刀在當時已十分普及,不再視為珍貴之物作陪葬。

宋代鐵剪 (網上圖片)

宋代鐵剪 (網上圖片)

宋代銅剪刀 (網上圖片)

宋代銅剪刀 (網上圖片)

蘇州元末銅質剪刀 (網上圖片)

蘇州元末銅質剪刀 (網上圖片)

自古以來,剪刀是閨閣繡樓的主要用物。刺繡縫紉不可無剪,因而成為婦女必備之物。南北朝張敞撰《東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時,有龍頭金縷交刀四。作為妃子,也需常用剪裁。1964年,江蘇蘇州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大小兩把銅質剪刀,樣式精巧,已與今天剪刀沒什麼分別。雖然出土的剪刀都是明器,但正正表明婦女備剪,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

鄭州東史馬遺址出土的東漢鐵剪 (網上圖片)

鄭州東史馬遺址出土的東漢鐵剪 (網上圖片)

「剪」,古文寫作「翦」,早在《詩經》中已有提及,如《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勿翦勿敗;……勿翦勿拜」句;《魯頌·門必宮》有「實始翦商」句。各家注釋載:「翦,割斷也」或「劑(齊)斷也」。說的意思是一致。而「翦」被用作一種器物的名稱,也許是在鐵器出現之後的事。根據考古學資料,在先秦墓葬中似未發現剪,多則出現在漢墓中。當時並不稱之為「剪刀」。「剪刀」或「翦刀」之名,是漢代以後才有。

陜西寶雞出土的西漢「交股式」鐵剪 (網上圖片)

陜西寶雞出土的西漢「交股式」鐵剪 (網上圖片)

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剪刀實物,是廣州淘金坑西漢前期南越國墓葬出土的「交股式」鐵剪,剪刀頂部是平頭。此後,剪刀經歷演變,從「交股式」到「雙股式」。1934年,陜西寶雞西漢墓中出土了一把鐵剪。此後。西安、洛陽、長沙及山東長島等地都曾出土西漢時期的鐵剪。可見,西漢時期剪刀使用應較廣泛。

從出土實物可以看到,早期的「交股式」鐵剪刀為短柄長刃,雙刃並行,沒有明顯的刃部,製作非常簡單:以一根鐵條兩端鍛成相對的邊刃,再將鐵條彎成「8」字形狀,利用彎簧的彈力使其合放。鐵刃相交,能齊斷,今天被稱為「交股式」。

出土的東漢時期鐵剪 (網上圖片)

出土的東漢時期鐵剪 (網上圖片)

然而,從漢代的陶俑和壁畫所表現的生活場景來看,庖廚中所使用的鉗鋏,已如今日剪截金屬的鐵剪:將兩片邊刃用鉚釘鉚合。但這種技術當時並沒有應用到製作剪刀上,要到經過幾百年才有改進。

長沙出土的五代時剪刀 (網上圖片)

長沙出土的五代時剪刀 (網上圖片)

到了五代時期(公元907至960年),已經出現今天的「支軸式」剪刀。湖南長沙出土的五代時期的鐵剪,中間就安有支軸,與現代的剪刀很相似。在唐代,山西太原的剪刀已聞名天下。杜甫就有詩:「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以後,許多文人墨客均對剪刀有詩詞讚美。到了北宋時期,「雙股式」鐵剪刀出現。這種形制是在剪刀的兩股中部用鉚釘連接雙環形把,結構逐步趨向成熟。有趣的是,元代以後出土的剪刀反而數量很少,原因可能是剪刀在當時已十分普及,不再視為珍貴之物作陪葬。

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唐代銀剪刀 (網上圖片)

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唐代銀剪刀 (網上圖片)

宋代鐵剪 (網上圖片)

宋代鐵剪 (網上圖片)

宋代銅剪刀 (網上圖片)

宋代銅剪刀 (網上圖片)

蘇州元末銅質剪刀 (網上圖片)

蘇州元末銅質剪刀 (網上圖片)

自古以來,剪刀是閨閣繡樓的主要用物。刺繡縫紉不可無剪,因而成為婦女必備之物。南北朝張敞撰《東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時,有龍頭金縷交刀四。作為妃子,也需常用剪裁。1964年,江蘇蘇州張士誠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大小兩把銅質剪刀,樣式精巧,已與今天剪刀沒什麼分別。雖然出土的剪刀都是明器,但正正表明婦女備剪,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