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三月,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內地與港澳地區交流合作」。對於一些朋友而言,這話可能只是一句「高大上」的口號。對於香港的實際發展而言,這話到底有甚麼意義?

我們不妨先跳出香港,看看香港一直以來既是朋友,亦是對手的上海。上海過去的發展大家有目共睹。只以浦東新區而言,由1990年開始,中央政府作出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1992 批准設立浦東新區,開始大型基建項目;20多年間,由當年的落後爛地,「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到今天成為內地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有著世界矚目的環球金融中心、東方明珠塔。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值得思考的是上海發展的經驗對香港有甚麼啟發?

上海與香港的發展軌跡固然有多不同,然而其中一個較少探討的差異是,上海的發展規劃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成果。看看上海今年最新的發展方針,是「要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在這樣的目標推動下,上海「必須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實現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目標的集中體現、核心任務和必由之路。」由此可見,上海的發展邏輯是將一個城市的發展,放在國家級的發展思維格局上,再由此推動具體工作,獲得今天的國際城市的地位。

相對地,香港過去的發展基本上是以一個城市為本位。雖然我們經常將「亞洲國際都會」掛在口邊,確實也取得不少國際成就;然而目前的問題正是在國際全球化分工的體系中,香港可以扮演的空間不多。於是,香港的經濟結構變成只剩金融業、專業服務業的單一,對城市發展以及青年發展的遺禍,已迫在眉睫。

於是,近年流行創新,連一向「食老本」的香港也來湊熱鬧,大談創新。然而,創新不能空談,要坐言起行,而一去到實行階段,就會發現障礙重重。香港有一流的科研機構,也有科研成果,但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方面,缺乏資金配套;在產品量產方面,欠缺成熟產業鏈。

再看看上海。上海的發展早已突破一城格局,放眼於長江經濟帶。在這樣的視野下,上海與其他城市的分工也比較清晰。遠的不說,就看杭州,創科重鎮,匯聚全國外來人才,其綠化之美,也是上海的後花園。

香港如何跳出一城思維格局?說到創科,香港可與深圳產業合作,連結大灣區的產業鏈,形成創新科技走廊。說到人才,香港的高住屋成本,擠迫環境令到其愈來愈不宜居,未來可向建立實際的「一小時生活圈」思考。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體落實也是去到大灣區的問題。目前大家對大灣區談得最多的制度障礙、協調問題,說到底也不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問題?上一個口號「亞洲國際都會」落實得如何,大家心裡有數;未來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有待各界實際努力的問題。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