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中國人都找到扔錢的理由。一見到水池就扔錢已經成為新聞,早前,泰國有隻烏龜因為吃了不少中國遊客投下水池的硬幣,導致內臟鎳含量超標而沒命;中國南方航空一班航班,因為有老年旅客登機時向引擎投擲硬幣,結果航班延誤,需要詳細檢查飛機確保安全,老年人被拘留時稱,這樣做是要祈福......

池中龜因吞下大量硬幣需要施手術取出 (AP圖片)

池中龜因吞下大量硬幣需要施手術取出 (AP圖片)

中國人一遇見水池,或為求平安時都喜愛扔錢,不論向寺廟佛像、博物館的恐龍化石等等,尤其是養了烏龜的池,都會扔錢祈求福報,甚至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的水池以及西安始皇兵馬俑等等。為何這樣?就要從中國傳統巫術「壓勝術」開始講起。

更多相片
池中龜因吞下大量硬幣需要施手術取出 (AP圖片)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中國人都找到扔錢的理由。一見到水池就扔錢已經成為新聞,早前,泰國有隻烏龜因為吃了不少中國遊客投下水池的硬幣,導致內臟鎳含量超標而沒命;中國南方航空一班航班,因為有老年旅客登機時向引擎投擲硬幣,結果航班延誤,需要詳細檢查飛機確保安全,老年人被拘留時稱,這樣做是要祈福......

網上圖片

中國人一遇見水池,或為求平安時都喜愛扔錢,不論向寺廟佛像、博物館的恐龍化石等等,尤其是養了烏龜的池,都會扔錢祈求福報,甚至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的水池以及西安始皇兵馬俑等等。為何這樣?就要從中國傳統巫術「壓勝術」開始講起。

《宋書·徐羨之傳》局部 (網上圖片)

「壓勝」(亦稱「厭勝」)簡單來說,即是以吉利品、避邪物來「壓服」、「勝於」某些人事物。自漢代開始,當錢幣成為一種受到官方認同並廣泛使用的「厭勝物」後,歷代朝廷、貴族乃至佛寺道觀都鑄造各種「厭勝錢」,用於佩戴或者置於特定所在,以收趨利避害之效。至於效果如何?《三國志》的作者、西晉的陳壽著有的一本類書《益都耆舊傳》就有記載。

羅馬許願池特雷維噴泉 (Trevi Fountain) (資料圖片)

簡單來說,「厭勝」巫術認為,只要往正確的地方擲錢,就可以驅除邪靈和厄運。在早期,「厭勝」術多流行於朝廷與貴族,及至明清兩代漸趨平民化,融入民間風俗,往往無需巫師念咒作法即可施行,「厭勝術」也逐漸被淡忘。清道光年間編纂的《直隸霍州志》載:「二十九日,治城抬紙船遊街,居民擲錢其中,謂之送瘟船。」投幣行為已成為民間日常。如今不少中國人,坐船怕發生海難就往水裡投幣;坐飛機怕空難就往飛機引擎投幣,這都是古代厭勝術的延續。

中國人要投幣,從不放過任何景點的水池,因為凡有水池處皆可「許願」。這個雖然非中國專利(羅馬許願池Trevi Fountain特雷維噴泉就是一例),但針對「許願」對象而言,中國的傳統多是鬼神,而非水池本身;另一方面,中國人擲幣的熱情,必比其他國家的人還要高。中國傳統上,每投一次硬幣,背後可能同時存在著壓勝、祈福、許願三大功能,但要宣導的是,在擲幣之前,所擲之處究竟適不適合,別因為做法惹來他人不便。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壓勝」(亦稱「厭勝」)簡單來說,即是以吉利品、避邪物來「壓服」、「勝於」某些人事物。自漢代開始,當錢幣成為一種受到官方認同並廣泛使用的「厭勝物」後,歷代朝廷、貴族乃至佛寺道觀都鑄造各種「厭勝錢」,用於佩戴或者置於特定所在,以收趨利避害之效。至於效果如何?《三國志》的作者、西晉的陳壽著有的一本類書《益都耆舊傳》就有記載。

《益都耆舊傳》專門講述古中國西南地區史事,記載了有一次,有人在成都嚴真觀的「通仙井」中,淘出「銅錢三文,徑可二寸」,之後就「恍惚不安」。原來此錢乃是漢人嚴君平擲入井中的「厭勝錢」,當淘井人將錢扔回井內,症狀就消失了。

到了唐代,文人張鷟著有《朝野僉載》一書,提到并州石艾、壽陽二界有一「妬女泉」:「泉瀵水深沈,潔澈千丈,祭者投錢及羊骨,皎然皆見。」可見古人往井、泉中投錢「厭勝」之風。久而久之,不只專門鑄造的「厭勝錢」,就連普通錢幣也收「厭勝」功能。《宋書·徐羨之傳》載,為了破除厄運,徐羨之曾「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來「免災」。北宋《太平御覽》載,時有商賈行走於長江之上,常突然遇到暴風雨:「若投錢,多獲免濟」。

《宋書·徐羨之傳》局部 (網上圖片)

《宋書·徐羨之傳》局部 (網上圖片)

簡單來說,「厭勝」巫術認為,只要往正確的地方擲錢,就可以驅除邪靈和厄運。在早期,「厭勝」術多流行於朝廷與貴族,及至明清兩代漸趨平民化,融入民間風俗,往往無需巫師念咒作法即可施行,「厭勝術」也逐漸被淡忘。清道光年間編纂的《直隸霍州志》載:「二十九日,治城抬紙船遊街,居民擲錢其中,謂之送瘟船。」投幣行為已成為民間日常。如今不少中國人,坐船怕發生海難就往水裡投幣;坐飛機怕空難就往飛機引擎投幣,這都是古代厭勝術的延續。

至於投幣與信仰之間的關係,也可由唐初的經典可考。當時一名僧人道宣著有《續高僧傳》,記載了當時佛教界常舉辦名為「落花」的法事,借助演藝來佈道、募捐,效果很好:「士女觀聽,擲錢如雨」。到明清時期至今,法會和功德箱,已成為寺廟最常見的募款方式,即是在「功德錢箱」,吸引善信投幣。據載,在民國時期,戲曲家吳梅兩度遊覽北京白雲觀,見到:「廟門有大橋,橋下無水,坐一黃冠,前懸一磬,云有人以錢擲中磬者,大吉大利。遊人擲錢,已盈數萬矣。」

羅馬許願池特雷維噴泉 (Trevi Fountain) (資料圖片)

羅馬許願池特雷維噴泉 (Trevi Fountain) (資料圖片)

中國人要投幣,從不放過任何景點的水池,因為凡有水池處皆可「許願」。這個雖然非中國專利(羅馬許願池Trevi Fountain特雷維噴泉就是一例),但針對「許願」對象而言,中國的傳統多是鬼神,而非水池本身;另一方面,中國人擲幣的熱情,必比其他國家的人還要高。中國傳統上,每投一次硬幣,背後可能同時存在著壓勝、祈福、許願三大功能,但要宣導的是,在擲幣之前,所擲之處究竟適不適合,別因為做法惹來他人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