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個地方的足球水平位列世界140名以外、聯賽入場人數僅得1200人、職業球員數量逐漸減少、訓練設施極為短缺,你還會願意政府投放大量資源振興這項運動嗎?

近日,由於香港足總主席梁孔德公開表示香港足球沒有出路,引起輿論一片嘩然,甚至有立法會議員撰文批評此番言論,要求改革足總及撥出更多資源支持足球發展。

筆者理解,香港曾經是東亞球壇首屈一指的勁旅,從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都出產不少優質球員,令部分社會人士對香港足球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可是,與香港絕大部分行業一樣,過去二十年的發展不進則退,變成一潭死水,無從挽救。

自二千年起,足總或是商界不是對於本地球壇的沒落無動於衷,前者曾經推動「鳳凰計劃」,培養年輕人才,惟最終真正具備級數的職業球員寥寥可數;後者就有羅傑承等人投資各大球會,大手招兵買馬,惜近年已經無以為繼,各支球隊仍難與亞洲各地的對手相提並論。可見香港足球不是沒有力挽狂瀾,而是根本回天乏術。

現時政府每年大約撥款三千萬支持港足發展,包括場地、青訓、宣傳等,可是這些資源並未真正刺激本地球壇的發展。假如希望香港足球重拾昔日光輝,投入更多資源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周邊國家對足球的投入也是與日俱增。以中國為例,各大球會以過億人民幣收購歐洲一流球員,球會班費數以十億計;加上習近平主席銳意發展足球事業,各地的青訓資源和規模都有增無減。另一例子有日本,自九十年代開始發展職業足球,至今同樣斥巨資收購頂級球星,也有健全的訓練制度,惟近三十年來日本仍是世界二線尾三線頭的普通球隊。

因此,如果香港希望追趕各地的步伐,至少要投資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資金才可成事。而在「軍備競賽」下,大家應該有心理準備,即使資源再多也可能收穫不大,無法大大提升港腳的實力和代表隊的排名。所以,問題來了,憑什麼香港足球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可以得到比其他運動項目更多的眷顧?

如果根據現時政府分配體育資源的原則,即掛勾資源與項目成績,那麼政府反而應該集中資源發展羽毛球、單車、滑浪風帆等在國際大賽中屢獲殊榮的運動。如果政府希望香港體育事業百花齊放,那麼更應關心冷門的體育項目,令各類運動可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及更好保障運動員,而不是集中資源,對足球特別照顧。

大家應該明白,足球是需要人多地多的運動。在房屋供應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把足球發展放在社會優先位置恐怕與絕大多數市民的期望有落差。再者,足球發展進入高度資本化的階段,這種投入多、風險大、回報低的投資是否值得,社會大眾應該有所深思。




黃遠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