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誰可以欠政府五千萬不還?

博客文章

誰可以欠政府五千萬不還?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誰可以欠政府五千萬不還?

2018年08月14日 19:09 最後更新:20:30

最近英國BBC報道的一個香港故事,有「長洲覆核王」之稱的郭卓堅,原來在過去的12年,提出了30多次司法覆核官司,但只有一宗勝訴。他打輸官司原本要賠償堂費予政府,總計欠了政府5000多萬元的訟費,而他卻完全沒有打算要償還。郭卓堅今天又申請就高鐵「一地兩檢」進行司法覆核,結果被法庭否決了他的申請。

BBC載圖

BBC載圖

見到郭卓堅可以拖欠政府高達5000多萬元的訟費,還被老外媒體捧成英雄,可以用「令人震驚」四個字來形容。政府支出的律師費很多是用真金白銀外聘律師與郭卓堅打官司,是從納稅人口袋中拿出來的金錢。這還未計這30多單官司部份由法援律師代表郭卓堅打官司的成本,以及佔據了法庭的人力及物力和時間,如果加起來,政府花費的總成本可能過億元。

如果把5000萬元換成250元的醫療券的話,可以派給20萬名老人家,讓他們可以多看一次醫生。很多老人家「死慳死抵」,用完了醫療券,就算有病也不去看醫生。可以想像一下,把5000萬元的醫療券,可以幫到20萬個老人,但如今卻給一個老人花掉,無端端送進有份打官司的律師的口袋中。

現年79歲的郭卓堅,有法律知識,早年入讀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之後在香港做過律師樓文員。後來與太太離婚,子女也移民海外,他現時獨居長洲的鐵皮屋,每月靠3000元的生果金過活,以打司法覆核官司為樂。他過去曾經因為生意問題申請破產,現時當然沒有錢還給政府,卻說自己「越來越勇、沒有包袱」。

如果司法覆核制度本來是用來維持香港法律制度的公義,現在倒過頭來,有人濫用制度,浪費了5000多萬元公帑,政府和法院卻「懶懶閒」,沒有快速堵塞漏洞,對納稅人而言,是不是同樣地不公義呢?

看郭卓堅30多宗司法覆核官司,只有一宗勝訴,就知他搞的司法覆核官司有多無謂。該宗勝訴官司於2015年審結,郭卓堅指長洲鄉事委員會在長洲海濱亭無牌為居民進行殯儀儀式,對附近民居民造成滋擾,投訴食環署但不受理。他申請司法覆核食環署的決定,最後勝訴,但只是一種小案,不關乎什麼重大的法律原則。而他申請其他司法覆核官司,都是敗訴收場,但卻仍然可以不斷地申請司法覆核,亂花公帑。

政府也不是完全沒有行動去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動作十分緩慢,猶如螞蟻上樹,沒有著力的執行。第一,政府的確有收緊司法覆核申請的許可門檻。終審法院於2007年把申請司法覆核門檻由案件具「有潛在可爭辯性」,提高至「有合理的可爭辯性」。即是說,會考慮案件是有實質的勝訴機會,才批准司法覆核的申請。不過,現實上既然郭卓堅獲批的三十多宗司法覆核案件,大多數都是在提高了門檻之後提出的,當中也有不少是屬政治性的司法覆核,但結果只有一宗得值,可見法庭在執行這個所謂「合理的可爭辯性」的標準時,相當之寬鬆,以至大多數沒有勝訴機會的申請,仍然獲批進行司法覆核。

第二,政府也有減低濫用法援的行動。以往,郭卓堅提出的司法覆案件,很多都有法律援助,法援署於去年下令在未來三年都不會受理郭卓堅就司法覆核的法援申請。過去郭卓堅獲得法援打官司,都會請昂貴的律師代表他去打,政府也會悉力以赴還擊,雙方高昂的律司費用,都由納稅人埋單。阻止他濫用法援,客觀上可以減少公帑的流失。郭卓堅自費打官司,政府一方可以減低火力、減輕律師費支出。問題是這項措施來得來慢、來得太遲。而郭卓堅當時已聲言「三年後見」,即是說,到2019年,他又可以再度申請法援去打司法覆核官司。

第三,最大的問題還是政府沒有出力追債,以收阻嚇。郭卓堅拒不還債,但又話每月會捐400元給無國界醫生和宣明會。政府為什麼不申請他破產?即使對追收欠款沒有實質意義,也起碼可以加強對他的懲罰。

看完這事件,覺得政府要「扮好人」,顯得非常「鵪鶉」,好像覺得向一名79歲的老人追債,很不人道,甚至怕被人批評為政治逼害。但任由5000多萬元公帑流失,還不借此豎立例子,阻嚇濫用司法覆核的後來者。政府這些決定,可以說是行政失當,應該問責。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