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在南北朝時期,劉裕決定興師北上。

劉裕是東晉末年軍事家、政治家,亦是劉宋的開國君主。劉裕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亦消除了篡位的桓玄勢力,恢復東晉政權,獲得極高名望。

劉裕出仕東晉時所策動的北伐,尤其是北伐後秦之戰,是東晉北伐史上最成功,距離勝利最近的一次。宋代詩人辛棄疾名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讚美的就是這次北伐。然而,這次北伐和歷代北伐一樣,功敗垂成,並從多方面總結失敗的原因。比如宋代的司馬光認為,劉裕失敗是因為他讓王鎮惡和沈田子兩個相互猜忌的人留守關中,以至於產生內訌,使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過有歷史學家指,很少人注意不到另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東晉的對手,北魏大臣崔浩等人,相當冷靜看待及判斷劉裕北伐:雖然北伐志在必得,不過伐秦並非劉裕的終極目標,他的目的實際上是改朝換代;秦被滅後,劉裕是守不住的,秦地最終會成為他人的地盤。原來,當時的「國際輿論」早已預測了結果。

《資治通鑑》也有記載,劉裕北伐時,親率部隊進駐洛陽。這時候,東晉齊郡太守王懿投降北魏,並建議北魏乘劉裕駐兵洛陽之際,「發兵絕其歸路,可不戰而克」。北魏聽了蠢蠢欲動,而大臣崔浩則勸阻,認為要靜觀其變,北魏才打消阻撓劉裕伐秦念頭。

比北魏更早、更精僻地對劉裕北伐作出判斷的,就是位處後秦北方的夏。夏王赫連勃勃聽說劉裕北伐後,言簡意賅地對群臣說,後秦的姚泓不是劉裕的對手,劉裕必然會攻取關中。事態的發展果然,北伐大軍攻占長安,後秦滅亡,但劉裕突然留下12歲的次子劉義真駐鎮關中,自已南歸。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為什麼會這樣?皆因劉裕在南方的「機要事務」,事務由心腹劉穆之負責,但在北伐時劉穆之突然死了,劉裕放心不下,只得放棄關中,留下12歲的次子劉義真鎮守長安。夏王借機揮兵南下,12歲的義真小朋友,當然自亂陣腳,最終被夏在兵不血刃之下,佔領了長安。

北方的敵人為什麼看得出劉裕的野心?早見於北伐大軍剛剛攻佔洛陽冒,劉裕急匆匆派人返回首都建康,諷喻朝廷賞賜九錫,需知道九錫是皇帝賜給傑出功臣的最高等級禮遇。由於王莽、曹操、司馬昭都曾被加九錫,幾乎成了謀朝篡位的代名詞。敵人了解到劉裕的野心,以及其「機要事務」,就能夠了解到他北伐的主要目的。

宋武帝劉裕畫像 (網上圖片)

宋武帝劉裕畫像 (網上圖片)

對劉裕來說,北伐另一層特殊意義在於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為篡位鋪路,為了鞏固終極目標,北伐中所重新佔領的土地,也可以放棄。心腹劉穆之病逝,劉裕可能感到朝中局面有可能失去控制,遂不惜放棄勝利果實,拋棄北伐勝果。

劉裕北伐抱著個人或政治集團的目的,北方勢力也可以「路人皆知」來形容。劉裕其後代晉建宋,由他開始,下啟了宋、齊、梁、陳的南朝時代。

史稱劉裕聞聽兒子劉義真由長安逃回建康後,「登城北望,慨然流涕而已。」究竟當時當刻,心中除了對北伐的失利感到惋惜,還有沒有對牢牢掌握朝廷大局能到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