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強龍捲挾巨冰雹突猛襲廣州 成因曝光 遇到龍捲風怎麼辦?

博客文章

強龍捲挾巨冰雹突猛襲廣州 成因曝光 遇到龍捲風怎麼辦?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強龍捲挾巨冰雹突猛襲廣州 成因曝光 遇到龍捲風怎麼辦?

2024年04月28日 16:28 最後更新:16:35

廣州市白雲區鍾落潭鎮27日出現威力強大龍捲風,影響距離約1公里。今次極端天氣已造成當地5人死亡、33人受傷,還有141家廠房受損。為何廣州會出現強龍捲?一旦遇到龍捲風,第一時間應該怎樣應對?

4月27日,廣州白雲區黑雲密布,強風陣陣。抖音賬號@Antique 授權美聯社

4月27日,廣州白雲區黑雲密布,強風陣陣。抖音賬號@Antique 授權美聯社

今次龍捲風發生時間再2024年4月27日15時前後,地點為廣州白雲區鐘落潭鎮良田村(白雲區與花都區交界處)附近。根據廣州日報報導,廣東省氣象局初步研判,龍捲風強度達3級,截至昨晚十點,共造成5死、33受傷,影響鐘落潭鎮光明、陳洞、金盆、良田4村,其中光明村和陳洞村受災情況較為嚴重,有大面積鐵皮廠房崩塌,街上電線桿也被吹倒。災情發生後,官方迅速出動醫護、公安、交警、消防、住建等部門和鎮村人員展開搜救行動,所有傷者皆已送醫救治。

冰雹有拳頭大。

冰雹有拳頭大。

廣州同一時間還降下冰雹,包括增城區、白雲均禾街道、石井街道、石門村、黃邊村都出現大小不一的冰雹,有的比拳頭還大,甚至重達250克,砸破安全帽、車輛,砸破不少屋頂。廣州市氣象局向民眾示警,未來幾天仍可能出現局部冰雹和龍捲風、短時強降水、強烈雷電以及短時大風。

美聯社圖片

美聯社圖片

據廣州日報,龍捲是一種很少見的局地性、小尺度、突發性的強對流天氣,是在極不穩定的天氣狀況下產生,通常發生在強不穩定的大氣層結和大的垂直風切變中。

據氣象部門初步分析,廣州4月27日出現強龍捲和大冰雹有四個原因:

一是過去一段時間,來自南海西南暖濕氣流持續加強,向廣州輸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廣州長時間處在高溫高濕的大氣不穩定狀態中,近地面附近聚集了大量的不穩定能量。
二是4月27日上午近地層暖濕氣流繼續加大,多個觀測站錄到了異常高的絕對濕度,超過31克/立方米。
三是4月27日白天低空急流加強,加劇了「上冷下暖」的不穩定層結,作為有利於龍捲和冰雹產生條件的0-6公里風垂直切變超過了25米/秒。
四是地面中尺度輻合線和高空波動過境作為觸發條件,觸發強烈的上升氣流,使得龍捲的母體風暴強烈發展。

美聯社圖片

美聯社圖片

據中國天氣網科普,龍捲風作為一種破壞力極強的強對流天氣,是在強烈不穩定天氣條件下產生的一種小範圍的空氣渦旋,中心風力可達50-150米/秒,直徑一般在幾米到數百米之間。龍捲風生成和消失都迅速,常與雷暴、冰雹和暴雨等強對流天氣系統相伴出現,破壞力極強。按藤田級數,龍捲強度分為EF0級至EF5級6個等級,EF0級別最低,EF5為最高級別。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龍捲風的蹤跡,其中長江中下游為多發區。根據國家氣候中心1991-2020年統計數據,在我國,江蘇、廣東、湖北、安徽等省發生龍捲風次數較多,其中江蘇和廣東最多,年均龍捲風分別為4.8個和4.3個,湖北和安徽次之,都為2個。

我國春季和夏季為龍捲風多發季節,4月至8月龍捲風個數佔全年的92%,其中7月佔比最高,將近三成。從EF2級及以上的強龍捲髮生時間來看,也是7月最多。

此外,不同地區出現龍捲風月份略有差異。華南多發月份為4-5月,長江中下游地區4月和7月多發,華北地區6-7月多發,東北地區多發時段為6-8月,西南地區主要發生在7-8月,西北地區7月多發龍捲風。

龍捲風形成後,一般維持十幾分鐘到幾小時,其襲擊範圍很小,但破壞力大。一旦遇到,到底應該如何防禦呢?

1. 在家中
務必遠離門、窗和房屋的外圍牆壁,躲到與龍捲風方向相反的牆壁或小房間內抱頭蹲下,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是躲避龍捲風最安全的地方。
  
2. 在車裡
開車向龍捲風的相反方向躲避,或立即離開汽車,到低窪地躲避。
  
3. 在戶外
就近尋找低窪地伏於地面,但要遠離大樹、電線桿、廣告牌、圍牆等。
  
4. 緊急情況下
在電桿倒、房屋塌的緊急情況下,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電擊人體或引起火災。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駐華大使日前分享赴美中國留學生數據,聲稱「真誠歡迎」。不過,內媒綜合資料調查指出,愈來愈多中國學生遭受不公平待遇,赴美留學平添變數,甚至「有效的美國簽證並不能阻止這些中國研究生被驅逐出境」。

持有效簽證仍然被驅逐出境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稱美國2023年向中國學生、學者及其家屬簽發了10.5萬份簽證,99.9%的持簽證中國學生在進入美國時沒有碰到任何問題,目前總共有超過29.2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各地的大專院校學習。結論係美國「真誠歡迎」中國留學生。這些數據看似樂觀,卻未能全面反映眾多學子的實際體驗。

去年5月,26歲的徐健(化名)在美國得州獲得數據挖掘和數學研究生學位後,就去墨西哥度假了。然而在返回美國時,他被帶到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的一間「小黑屋」裡,接受有關學業的盤問。

據美媒報道,當這名中國留學生提到他對機器學習這一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感興趣後,他注意到美方盤查人員的語氣和態度發生了變化。徐健的電腦和手機都被搜查了。此時還持有學生簽證並正在等待H1B工作簽證的徐健被告知,他的簽證被取消了,將無法再進入美國。

徐健並非唯一一個持有效證件但仍被美國無理驅逐的中國學生。《華盛頓郵報》今年3月的一篇報道稱,6名中國學生和兩名訪問學者在接受該媒體採訪時都表示,他們在抵達美國後被盤問有關其研究、家庭以及與中國政府的可能聯繫,之後兩人的簽證被取消,並被立即遣返回國。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表示,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7月至今年4月8日,遭美方無端滋擾盤查遣返的中國公民近300人,其中持有合法有效材料的留學生超過70人。2023年11月以來,僅在華盛頓杜勒斯機場就發生了10起中國留學人員入境時受滋擾、盤查並被註銷簽證遣返事件。美國國務院則稱,近年來,在美國海關被拘留並被禁止入境的中國學生人數保持穩定,在抵達美國的中國學生中所佔比例不到0.1%。美國國務院和國土安全部拒絕提供與其他國家相比的數據。
《科學》雜誌網站指出,近期有多名中國博士生在返美途中被無緣由地禁止入境,導致學術生涯面臨中斷,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頂尖學府的中國學者也不例外。報道直言,「有效的美國簽證並不能阻止這些中國研究生被驅逐出境,機場接連發生的事件對赴美尋求科學博士學位的人產生了『寒蟬效應』」。

一名曾在美國留學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的學生暑假回國後被拒簽就無法再次前往美國,只能去其他國家繼續完成學業。早前有一名學生,亦在社交媒體記錄了她2023年12月在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經受的50個小時折磨,包括8小時的審訊和被邊境執法人員搜身、12小時的單獨監禁等。這名學生最後購買了一張3700美元的單程機票回北京。

這些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一些被美國拒絕入境的中國學生沒有接受媒體採訪,因為擔心這可能會危及他們入境美國的機會。

前所未有的門檻產生「寒蟬效應」

美國的做法讓許多中國學生開始思考:為了獲得美國學位,付出的代價到底是否值得?

《紐約時報》2023年11月報道稱,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調查,過去3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已有所下降。崑山杜克大學前常務副校長西蒙接受美媒訪問時曾經指出,「學生交流的減少對(美中)兩國之間未來的相互了解尤其有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遭受無端滋擾盤查的中國赴美留學生,都持有有效簽證,而因為特朗普政府時期簽署的第10043號總統令,很多中國學生在申請時就遭到美國拒簽。該總統令以國家安全為名,暫停和限制所謂與中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機構」有關聯的中國公民通過F或J簽證進入美國進行研究生以上學位學習或從事科研。

儘管美國官方聲稱涉及中國學生的入境阻撓比例微乎其微,但在特定專業領域,尤其是高科技和敏感學科,中國學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門檻。第10043號總統令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三年內超過5000名中國學生學者因此被拒簽或遣返。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進一步指出,拒簽或遣返的數字明顯低估了該總統令造成的影響,因為那些預計會被拒簽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從一開始就不太可能申請簽證。

《環球時報》記者以留學生身份向多家留學機構進行咨詢時了解到,如果畢業於美國所列「黑名單」中的某些特定院校的特定專業,如量子計算、大數據、半導體、5G、先進核能技術、航空技術、人工智能等,這些學生都被建議不申請美國院校,因為即便最終被美國學校錄取,在申請簽證時,被拒絕的可能性也很大。

英國《衛報》報道稱,除了理工科專業,美方審查的專業甚至已經擴大到醫學。報道引述一位研究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疫苗影響的中國科學家的說法稱,他從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入境美國時被遣返。他此行是為了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這名科學家在小紅書上回憶了自己被盤查的情況,表示「從未想過會受到這樣的羞辱」。當時,他被問及在中國的碩士學習情況,以及是否能保證在中國的老師沒有將他的研究傳遞給軍方。

美國一家移民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伯傑表示,雖然受第10043號總統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相對較少,但是這確實產生了「寒蟬效應」,在申請美國簽證方面,中國學生以及研究人員正在被「勸退」。

美國業界:教育與創新的雙輸局面

根據《2023年門戶開放報告》,美國在2022-2023學年共有105.7萬名留學生。中國和印度是美國國際留學生的兩大來源國,來自這兩個國家的留學生佔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52%。2023年,中國仍然是在美留學生第一大生源地,有大約29萬名學生在美學習,但這一數字比2019年的37萬減少了20%以上。

對於選擇來美國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數量減少的趨勢,教育界與商界的憂慮聲音日益增強,擔心美國的舉動不僅阻礙了人才流動,還可能自損在科技領導力上的優勢。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警告,排斥中國研究人員將削弱美國的人工智能領域領先地位。

美國國會亞太裔委員會主席、加州民主黨聯邦眾議員趙美心指出,減少中國留學生意味著美國失去這些人帶來的創新和經濟生產力,學校也會失去他們交的學費這一經濟來源。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的一項分析發現,每1000名博士被美國大學拒之門外,就會給美國經濟造成約2100億美元的損失,即大學在10年內產生的專利預期價值,以及近10億美元的學費損失。

來自夏威夷州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廣野慶子表示,美國不應將歧視制度化,「在反亞裔仇恨和暴力在全美範圍內仍然猖獗之際,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防止這種基於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的事情再次發生」。

專家:長遠影響中美人文交流

雖然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聲稱,99.9%持簽證的中國學生在進入美國時都沒有碰到任何問題,但有學者直指,通過強調0.1%這個看起來很小的比例,淡化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將這個百分比轉化為具體人數,那麼問題就很突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一些研究領域的中國學生以及研究人員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這種政策不利於促進雙方的學術交流和相互理解。這些行為雖然短期內影響可能不是非常顯著,但從長遠來看,會對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同時,這也會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客觀研究,最終對美國自身也是有害的。

呂祥認為,只有增進中美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才能在彼此間建立正確的認知,從而確保兩國之間能建立起信任關係。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亦強調,人文交流是促進中美兩國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能使兩國能夠更加客觀、平衡和較深入地看待雙方的文化、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差異,形成相互尊重的基礎,沒有理由不加強這個紐帶。

與此同時,留學生是中美兩國最有朝氣和活力的群體之一,留學生之間的交往對於塑造穩定和具有建設性的中美關係是不可或缺的。李海東呼籲美方遵守承諾,落實中美元首關於加強和便利兩國人文交流的共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