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名將、民族英雄。他在寧遠城中沉著應戰,視死如歸,接連三次打敗努爾哈赤,讓努爾哈赤損失慘重,遺憾去世。在抗擊金軍、守衛北京取得巨大功績時,大明崇禎帝卻以「莫須有」的謀逆之罪,將他打入大牢,蒙受不白之冤。

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圖為古籍中描繪寧遠之戰 (網上圖片)

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圖為古籍中描繪寧遠之戰 (網上圖片)

事實上,當努爾哈赤死,清太宗皇太極登上汗位後,總結了經驗教訓,想到要經山海關攻打北京城繼而入主中原,必須除掉袁崇煥,所以決定利用崇禎帝剛愎自用的性格,借崇禎皇帝之手,反間計讓袁崇煥含冤而死。那皇太極的反間計是如何部署?

更多相片
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圖為古籍中描繪寧遠之戰 (網上圖片)

袁崇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名將、民族英雄。他在寧遠城中沉著應戰,視死如歸,接連三次打敗努爾哈赤,讓努爾哈赤損失慘重,遺憾去世。在抗擊金軍、守衛北京取得巨大功績時,大明崇禎帝卻以「莫須有」的謀逆之罪,將他打入大牢,蒙受不白之冤。

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事實上,當努爾哈赤死,清太宗皇太極登上汗位後,總結了經驗教訓,想到要經山海關攻打北京城繼而入主中原,必須除掉袁崇煥,所以決定利用崇禎帝剛愎自用的性格,借崇禎皇帝之手,反間計讓袁崇煥含冤而死。那皇太極的反間計是如何部署?

崇禎帝畫像 (網上圖片)

毛文龍是明朝將領中殲滅後金軍數量最多,後金攻下遼東後,毛文龍逃到沿海島嶼,招募遼地百姓四十多萬,挑兵買馬屢次襲擾後金,戰績頗盛。袁崇煥考慮到毛文龍是魏忠賢的黨羽,如今又駐守海島,割據一方,還虛報軍餉,留之後患無窮。迫於形勢,袁崇煥便有了除掉毛文龍之心,於是打著犒勞軍士的幌子前往毛文龍的小島,殺死毛文龍。此事傳到朝廷,崇禎帝當然震驚和疑惑,雖鑑於形勢所需,沒有追究袁崇煥,但也起了戒心。

清乾隆年間繪畫的袁崇煥像 (網上圖片)

此後,皇太極一面命人散步謠言,一面避開山海關,繞道漠南蒙古進攻北京。袁崇煥將之上奏朝廷,明朝廷不加以重視。情急之下,袁崇煥巡視山海關,聽聞皇太極進攻北京城軍報,便急遣九千精兵,晝夜兼程,奔赴京師。袁崇煥帶領精兵駐紮在北京廣渠門外。軍中雖然條件艱苦,糧草極度缺乏,但將士們白日作戰,夜間露宿,連獲廣渠門和左安門大勝,拼死保衛京城。

另一邊廂,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褷等人想趁機為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據了解,皇太極先向袁崇煥遞交和談書信。袁崇煥考慮到後金軍來勢洶洶,自己軍隊也需時休整,於是同意和談。同時,皇太極提出了條件,要求袁崇煥交出毛文龍的頭顱來議和。

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毛文龍是明朝將領中殲滅後金軍數量最多,後金攻下遼東後,毛文龍逃到沿海島嶼,招募遼地百姓四十多萬,挑兵買馬屢次襲擾後金,戰績頗盛。袁崇煥考慮到毛文龍是魏忠賢的黨羽,如今又駐守海島,割據一方,還虛報軍餉,留之後患無窮。迫於形勢,袁崇煥便有了除掉毛文龍之心,於是打著犒勞軍士的幌子前往毛文龍的小島,殺死毛文龍。此事傳到朝廷,崇禎帝當然震驚和疑惑,雖鑑於形勢所需,沒有追究袁崇煥,但也起了戒心。

崇禎帝畫像 (網上圖片)

崇禎帝畫像 (網上圖片)

此後,皇太極一面命人散步謠言,一面避開山海關,繞道漠南蒙古進攻北京。袁崇煥將之上奏朝廷,明朝廷不加以重視。情急之下,袁崇煥巡視山海關,聽聞皇太極進攻北京城軍報,便急遣九千精兵,晝夜兼程,奔赴京師。袁崇煥帶領精兵駐紮在北京廣渠門外。軍中雖然條件艱苦,糧草極度缺乏,但將士們白日作戰,夜間露宿,連獲廣渠門和左安門大勝,拼死保衛京城。

後金軍退兵後,袁崇煥就被治罪了。當初後金軍進入的關口,那個地區是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的,而袁崇煥得知後金軍入關直逼京城後,千里迢迢趕來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說他勾結後金軍,崇禎帝也對此抱著懷疑之心。這時,後金軍又利用戰俘散佈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密約的謠言,崇禎帝於是將袁崇煥下獄。

清乾隆年間繪畫的袁崇煥像 (網上圖片)

清乾隆年間繪畫的袁崇煥像 (網上圖片)

另一邊廂,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褷等人想趁機為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據傳,年僅46歲的袁崇煥在北京西市遭凌遲,老百姓還不明真相,都相信袁崇煥通敵賣國,對他恨之入骨,於是,出現了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面,明清張岱撰明史《石匱書》載:「見磔崇煥,時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噉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忠臣袁崇煥含冤被凌遲處死,成為千古奇冤,歷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