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末代「皇太子」獲慈禧力捧 列強施壓交人下終被拋棄

歷史長河

末代「皇太子」獲慈禧力捧 列強施壓交人下終被拋棄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末代「皇太子」獲慈禧力捧 列強施壓交人下終被拋棄

2019年10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2:15

一朝被捧意氣自若,之後被放棄擺埋一邊。

清代自雍正開始正式廢除太子制度,取而代之的為秘密立儲方式來選擇接班人,制度延續近兩百年,直到慈禧太后執政時才被打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將溥儁立為「大阿哥」,並準備讓他取代光緒帝,由此溥儁便成為實際上的皇太子。那麼,作為清朝末代儲君的溥儁,因何與皇位失之交臂?最終的結局又如何?

更多相片
慈禧 (網上圖片)

一朝被捧意氣自若,之後被放棄擺埋一邊。

光緒帝 (網上圖片)

溥儁出身近支皇族,曾祖父是道光帝,祖父是惇親王奕誴,父親是端郡王載漪,生母則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按照輩分而論,溥儁是慈禧的侄孫兼侄外孫, 同治帝、光緒帝的表侄兼堂侄。溥儁自幼錦衣玉食,既不讀書也不習武,縱情聲色犬馬之中,為典型紈絝子弟。但就因為政治,還差點爬上了龍椅,取代光緒帝。

溥儁 (網上圖片)

在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後,慈禧重新「垂簾聽政」,並將光緒帝軟禁於瀛台。此時,太后與皇帝間的猜忌、隔閡日深,慈禧為了維護權位,再加上宵小之徒在她身邊煽風點火,最終竟滋生出想要廢黜光緒帝、另立新君的打算。由於光緒帝沒有子嗣,所以慈禧出於私心,準備將具有葉赫那拉氏血統的侄外孫溥儁捧上台。

義和團 (網上圖片)

雖然籌備廢立的事秘密展開,但歐美各國公使「外國勢力」還是收到風,他們同情光緒帝、不滿慈禧專權,在與大學士榮祿、慶親王奕劻會晤時,紛紛表達反對之意。榮祿、奕劻見茲事體大,便將公使們的異議告知太后,希望她能三思而後行。慈禧雖然被迫叫停廢立事宜,但心中極為不爽,總是想找機會給洋人一點顏色。

義和團 (網上圖片)

此外,載漪還指使軍機章京連文沖捏造一份列強給清政府的外交照會,要求慈禧歸政光緒,否則將聯合採取強硬措施。慈禧被這份「照會」激怒,又被載漪等人「義和團可用」的鬼話欺騙下,在1900年6月20日正式向列強「宣戰」,並派榮祿指揮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希望殺盡在京的洋人。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然而,愚蠢舉動卻給中國帶來大災難。很快,英、美、法、德、日、俄、意、奧八國合組聯軍進攻中國,清軍在戰場上連戰連敗,天津、北京等地很快就被佔領。北京淪陷前,慈禧挾持光緒帝逃難至西安,途中向列強發出聲明,委託李鴻章負責議和。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處決義和團 (網上圖片)

針對洋人提出的懲辦戰爭元兇的要求,慈禧太后滿口答應,在達到西安後沒多久,便以「縱義和拳,獲罪祖宗」罪名,革除載漪爵位,並廢黜溥儁的「大阿哥」名號。至此,距離皇位僅有一步之遙的溥儁,被太后拋棄,不久又與父親被流放至新疆。

然而,慈禧並沒真的打算這樣,而是命人在半路上釋放他們,讓二人躲到阿拉善旗羅王,即溥儁的岳父府中避難。數年後,溥儁聽聞京中風聲漸鬆,便攜帶妻子返京居住,繼續優哉游哉過活。等到清朝覆亡,尤其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遊手好閒、揮金如土的溥儁,生活一落千丈,地產、房屋變賣殆盡,最終破產。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溥儁出身近支皇族,曾祖父是道光帝,祖父是惇親王奕誴,父親是端郡王載漪,生母則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按照輩分而論,溥儁是慈禧的侄孫兼侄外孫, 同治帝、光緒帝的表侄兼堂侄。溥儁自幼錦衣玉食,既不讀書也不習武,縱情聲色犬馬之中,為典型紈絝子弟。但就因為政治,還差點爬上了龍椅,取代光緒帝。

光緒帝 (網上圖片)

光緒帝 (網上圖片)

在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後,慈禧重新「垂簾聽政」,並將光緒帝軟禁於瀛台。此時,太后與皇帝間的猜忌、隔閡日深,慈禧為了維護權位,再加上宵小之徒在她身邊煽風點火,最終竟滋生出想要廢黜光緒帝、另立新君的打算。由於光緒帝沒有子嗣,所以慈禧出於私心,準備將具有葉赫那拉氏血統的侄外孫溥儁捧上台。

慈禧說要做就做。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十二月,戊戌變法失敗後僅一年,便對外頒布懿旨,下令將溥儁入繼給同治帝做子嗣。雖然沒有正式冊立他為太子,但卻賜予他「大阿哥」的稱號,形同儲君,史稱「己亥建儲」。慈禧又開始籌劃廢立事宜,打算在次年元旦舉行儀式,迫使光緒帝將皇位讓給溥儁,並改元為「保慶」。

溥儁 (網上圖片)

溥儁 (網上圖片)

雖然籌備廢立的事秘密展開,但歐美各國公使「外國勢力」還是收到風,他們同情光緒帝、不滿慈禧專權,在與大學士榮祿、慶親王奕劻會晤時,紛紛表達反對之意。榮祿、奕劻見茲事體大,便將公使們的異議告知太后,希望她能三思而後行。慈禧雖然被迫叫停廢立事宜,但心中極為不爽,總是想找機會給洋人一點顏色。

機會來了,山東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湧進直隸、北京等地,到處殺害洋人及教民。此時,載漪出於對公使的憤恨,便聯合莊親王載勳、輔國公載瀾、大學士剛毅等滿族權貴主戰派,在慈禧面前拼命鼓吹義和團是「義民」,可以幫助朝廷驅逐洋人,恢復祖宗舊制。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此外,載漪還指使軍機章京連文沖捏造一份列強給清政府的外交照會,要求慈禧歸政光緒,否則將聯合採取強硬措施。慈禧被這份「照會」激怒,又被載漪等人「義和團可用」的鬼話欺騙下,在1900年6月20日正式向列強「宣戰」,並派榮祿指揮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希望殺盡在京的洋人。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然而,愚蠢舉動卻給中國帶來大災難。很快,英、美、法、德、日、俄、意、奧八國合組聯軍進攻中國,清軍在戰場上連戰連敗,天津、北京等地很快就被佔領。北京淪陷前,慈禧挾持光緒帝逃難至西安,途中向列強發出聲明,委託李鴻章負責議和。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在北京舉行閱兵儀式 (網上圖片)

針對洋人提出的懲辦戰爭元兇的要求,慈禧太后滿口答應,在達到西安後沒多久,便以「縱義和拳,獲罪祖宗」罪名,革除載漪爵位,並廢黜溥儁的「大阿哥」名號。至此,距離皇位僅有一步之遙的溥儁,被太后拋棄,不久又與父親被流放至新疆。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處決義和團 (網上圖片)

清政府和八國聯軍處決義和團 (網上圖片)

然而,慈禧並沒真的打算這樣,而是命人在半路上釋放他們,讓二人躲到阿拉善旗羅王,即溥儁的岳父府中避難。數年後,溥儁聽聞京中風聲漸鬆,便攜帶妻子返京居住,繼續優哉游哉過活。等到清朝覆亡,尤其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遊手好閒、揮金如土的溥儁,生活一落千丈,地產、房屋變賣殆盡,最終破產。

為了討飯吃,溥儁先後投奔過叔叔載瀛貝勒和妻舅塔旺布里賈拉塔王,靠他們的接濟勉強度日。等到塔王去世,寄居在王府中的溥儁夫婦遭女主人嫌棄,被趕到馬棚附近的小屋居住,待遇大不如前。溥儁遭冷遇,最終於1942年病死於塔王府,終年57歲。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