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北京分享追蹤Omicron病例實戰經驗 了解內地如何科學抗疫

博客文章

北京分享追蹤Omicron病例實戰經驗 了解內地如何科學抗疫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北京分享追蹤Omicron病例實戰經驗 了解內地如何科學抗疫

2022年01月19日 12:25 最後更新:13:00

奧密克戎變異株首襲北京,海淀區本月17日至18日新增2宗本土確診病例,並且從一份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郵件中驗出核酸陽性。海淀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昨日向傳媒解說,也能讓我們一探究竟國家如何科學抗疫,同時企業和民眾的警覺性,亦是阻斷傳播鏈的關鍵。

江初指出, 18日新增病例在15日新增病例發病期間,沒有與其直接接觸的經歷,但到訪過其辦公室,由於辦公場所多為密閉環境,冬天出於保暖目的,室內新風量減少,可能造成病毒較長時間停留,再加上18日新增病例因身體原因而未能接種新冠疫苗,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

海淀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

海淀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

江初續指,15日新增病例出現時,曾引起疾控部門的高度關注,擔心這例沒有接觸過高風險人群、沒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甚至沒出過京的病例背後,隱藏著更多沒有浮出水面的患者。然而,通過細緻流調和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疾控部門很快鎖定了這例病例與陽性國際郵件之間的關係。

江初說:「通過人員、環境監測,我們發現其污染範圍較小,其傳播鏈和接觸方式都較為明晰。順藤摸瓜,我們很快對密接、次密接、風險人員和風險點位進行了行之有效的管控,避免造成更大規模的傳播。未來幾天裡,不排除在管控人員裡會繼續出現發病感染者,但我認為只要傳播鏈清晰,疫情在短時間內受到控制是很有希望的」。

被問到病例自述近期收發過國際郵件,與以往處理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情況有何不同,江初解釋指,這是北京首次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海淀區疾控中心亦沒有處置過新冠病毒物傳人的情況。雖然北京在郵件包裹上檢測到過新冠病毒,但含量非常低,病毒在外界環境一般存活2到3天后活性會大大降低。而本次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郵件,在檢測過程中體現出的病毒量和存活時間都超出預期。

江初認為,整個郵寄過程長達8天,還有可能造成物傳人感染,讓他們對新冠病毒有了新的認識,也再次敲響防範新冠病毒的警鐘。

奧密克戎變異株首襲北京。

奧密克戎變異株首襲北京。

江初又提到「排查快、流調快、管控快」的重要性,例如15日新增病例工作的單位有一項明確要求,就是發現健康狀況異常的員工,須攜帶核酸陰性證明返崗;患者也履行了個人防控責任,感到不適及時報告、檢測。他坦言,如果單位沒有提出這個要求,抑或個人沒有報告,堅持帶病上班,那都有可能造成較大範圍的傳播,因此「早發現」對本次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談到對奧密克戎的看法,江初認為,奧密克戎感染通常潛伏期短,病症較輕,起病時幾乎很難被患者自身察覺,當患者出現明顯症狀,如咽部不適、低燒等,就會有非常多的病毒量,所以它具有傳播性強,但傳播隱匿的特點。他提醒市民,一定要對奧密克戎抱有高度的警惕性,時刻做好自身的健康監測,一旦發現自身出現新冠肺炎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

江初建議在疫情期間,要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郵件提高警惕。

江初建議在疫情期間,要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郵件提高警惕。

由於15日新增病例不排除其經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江初建議在疫情期間,要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郵件提高警惕,減少接觸,同時不要去中高風險地區,非必須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他引述疾控中心總結了規避感染風險的三個重要因素:戴口罩、常通風和保持安全距離,即戴口罩要做到4小時一換,在通風良好的環境,保持2米及以上距離,如果能同時做到這三點,感染病毒的風險基本很小,所以疫情期間,市民要儘量避免置身於密閉的電梯或不戴口罩的聚餐等環境。

究竟疫苗對預防奧密克戎仍有效嗎?江初回應稱,奧密克戎變異株對現有疫苗並未完全出現免疫逃逸,即使現有疫苗對其預防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但預防重症和死亡仍有明顯效果,例如根據中國的臨床資料顯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超過6成未有接種疫苗,而接種三針疫苗的患者都幾乎沒有發展成重症。目前,接種疫苗仍是抵禦病毒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鑑於人們接種過第一針、第二針後,體內產生的抗體會逐漸下降,再加上6個月後再接種加強針,能夠數十倍增加體內產生的抗體滴度,他呼籲,沒有禁忌症的人群,積極主動,盡早盡快接種疫苗,特別是加強針。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確診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