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八桂大地的曙光——馬克思主義在廣西的早期傳播
1919年5月4日,由於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北京青年學生走上街頭示威遊行。他們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繼而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抗議活動,大批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廣西雖然地處祖國南方邊陲,但在反帝反封建浪潮的推動下,廣西青年也滿腔熱血地投身到這場劃時代的鬥爭中。隨著五四運動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以黃日葵、黃士韜、譚壽林、韋拔群為代表的先進分子,開始在廣西傳播馬克思主義。
集群之言 以喚民眾
五四運動時期,廣西有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學習和生活。他們廣泛地接觸先進思想,同時心懷家鄉,先後成立了廣西留穗學會、廣東高師廣西同鄉會、北京大學廣西同鄉會等進步組織來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傳入廣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喚醒廣西民眾,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縛,這批青年學子發揮自身專長,編輯出版了大量報刊,包括《群言》《救國晨報》《愛國報》《嶺南日報》《會刊》《晨報》《綉江雜誌》等,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他們在報刊中廣開言路,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討挽救民族危亡的有效辦法。1920年,廣西留穗學會出版了《群言》雜誌,在《本志今後的計劃》一文中明確其創刊宗旨:「目的是集中會員的力量注入一切社會特別是廣西的社會去訓練民眾,指導民眾,監督政府,批評政府,從而實現改造社會的目的。」《群言》刊登的文章多與廣西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涵蓋了政府治理、農業發展、交通水利建設、婦女問題等方面。此外,還包括了對西方國家發展經驗的介紹,如《五年計劃末期的蘇維埃學校制度》《丹麥之農業合作制度》《到俄國去》等文章,這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廣西人民的視野。
為吸引年輕讀者,《群言》除委託學校和書店銷售之外,還向當時廣西省內一些著名的學生團體、農工團體和教育局等分送雜誌,同時也會贈送雜誌給廣西省外的知名團體、圖書館等。
由於《群言》是在廣州編輯出版,受當時落後的通信條件所限,雜誌社往往很難及時獲取廣西省內的資訊。為此,《群言》雜誌社專門聘請了一批廣西省內的通信員,通信員為義務性質,可用雜誌社的名義外出採訪新聞。隨著《群言》雜誌的不斷發展,1934年,已從季刊改為月刊,後改為半月刊,在廣西全省共設有26個分售處。但由於廣西留穗學會的會員大部分是城市資產階級,受自身影響,其宣傳的思想觀點帶有一定的局限性。
北大火種 點燃「桂光」

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員合影 (前排右起第六人為黃日葵)
廣西第一位共產黨員黃日葵是當時進步青年的代表,也是廣西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被譽為「廣西共產主義運動的啟明星」。
黃日葵接觸馬克思主義緣起北京大學。1918年9月,黃日葵考入北大。此時的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陳獨秀、李大釗、劉半農等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都在北大任教。他們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當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入中國後,李大釗發表了大量演說和論文,謳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同時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黃日葵進入北大不久,就和這位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結下了密切關係。在李大釗的影響和指導下,黃日葵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他認真鑽研《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上登載的有關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十月革命的文章,並與鄧中夏等人一起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鬥爭的洪流中,成為當時北大的進步學生骨幹,也是學生活動中的最活躍分子之一。
1920年3月,黃日葵加入了由李大釗發起成立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一個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組織。該會主要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探討當時國內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各派社會主義學說等問題,是我國第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研究會組織翻譯了20餘本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其中包括《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為中國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提高廣大青年的思想政治覺悟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中國共產黨北京早期組織的成立奠定了基礎。黃日葵積极參与研究會的各項工作,他籌款購買了馬克思主義相關書籍,建立圖書室;同時帶頭認真鑽研馬克思主義學說,踴躍參加各種有關馬克思主義和國內外重大問題的討論會、講演會等。研究會的經歷使黃日葵愈發堅定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此外,黃日葵還通過在期刊上發表文章,宣傳和介紹馬克思主義。1919年至1924年期間,他先後在《國民》雜誌上發表了《亞東永久和平之基礎》《西藏與中英》《新村之說明》《各國婦女運動史》等多篇進步文章。1922年6月,黃日葵與鄧中夏、李大釗在《少年中國》雜誌發表了共同署名文章《北京同人提案——為革命的德謨克拉西(民主主義)》,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問題,呼籲採用暴力手段改變中國社會的現狀,為宣傳馬克思主義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黃日葵的帶動下,大批在京學習的廣西進步青年,如譚壽林、李文釗、陳居璽等人,都積極投身到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熱潮中。譚壽林後來成為廣西早期黨組織的負責人之一,陳居璽曾任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
1923年7月,黃日葵聯合廣西在京同學一起組織了「新廣西期成會」,並創辦了《桂光》雜誌。在黃日葵和譚壽林的主持下,《桂光》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他們經常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和評論廣西的局勢,同時向廣西人民宣傳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桂光》每期刊印約兩三千份,主要寄回廣西各機關和學校,同時在廣西各主要城市和縣區都設立了分銷處。
《桂光》的出版發行,啟迪了廣西人民的思想,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廣西的傳播。此後,由廣西青年學生主辦的刊物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如《鐸聲雜誌》《新漓潮半月刊》《南太思》《西江潮》《留穗公法學報》《容縣留穗會報》等,都是廣西青年學生用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八桂青年 思想覺醒
五四運動爆發後,北京學聯和上海學聯派代表黃士嘉、李運華等人來到廣西,組織和號召廣大青年積極響應北京學生髮起的愛國運動。在學聯代表們的幫助下,1919年7月初,廣西全省第一次學生代表大會在梧州舉行,會上成立了廣西全省學生聯合會。之後,廣西各地相繼成立了學聯會,各地分會之間互通信息,共同行動,參加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極大地激發了廣西青年的愛國熱情。
1922年7月2日,《新青年》第九卷第六號刊登的《本報代派處一覽》。 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館藏
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出版的進步書刊在廣西的發行也使得廣西青年的思想逐漸覺醒。在1922年7月2日出版的《新青年》9卷6號《本報代派處一覽》記載的外埠代派名單中,有「梧州第一師範學校陳公佩」之名,這表示當時在廣西境內,已經能購買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在黃日葵等人的努力下,大批青年學子積極訂閱進步書刊,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廣西青年學生中迅速傳播。如南寧和玉林一些學校的學生經常統一訂購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相關書籍。
革命烈士高孤雁出生於廣西下凍,這是一座偏遠的邊疆小城。五四運動時期,高孤雁正在下凍小學任教,這期間,他大量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影響。此外,他還號召全校師生一起學習先進的思想和文化。1923年,受瞿秋白《赤潮曲》中「赤潮澎湃,曉霞飛動」的啟發,高孤雁倡議把下凍兩等小學改為赤光學校,下凍尚德女子學校改為霞光學校,他的倡議得到教師們的一致贊同。為進一步傳播馬克思主義,啟迪當地青年,高孤雁在赤光小學創辦了免費的“特別班”,招收家境貧寒的青少年學生。他選用進步書刊里的文章作為教材,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啟蒙教育,同時,他也直接給學生講授《共產黨宣言》等。在高孤雁的帶領下,這些學生的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1924年,高孤雁開始與《中國青年》的主編惲代英書信來往。在惲代英的指導下,他在下凍組織了研究馬列主義、探討革命理論的讀書會,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當地的傳播。
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廣西青年學子不斷接受著馬克思主義的熏陶。他們看待社會現實的視野逐漸開闊,展現出對中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挽救民族危亡而奮不顧身的鬥爭精神。像桂林的謝鐵民、李征鳳,南寧的雷榮璞(雷經天)、雷沛濤,陸川的寧培瑛,岑溪的林培斌等人,都是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並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馬克思主義幫助他們認識到人民受苦的根源在於帝國主義和封建官僚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於是,他們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積極投身到抵抗外來侵略,推翻反動統治,爭取民主自由的解放鬥爭中,為廣西的革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