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秦始皇陵又有重大發現!陪葬大墓新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歷史長河

秦始皇陵又有重大發現!陪葬大墓新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秦始皇陵又有重大發現!陪葬大墓新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2022年01月26日 10:00 最後更新:15:38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朝始皇帝的陵墓,是最讓盜墓賊記掛的三大皇陵之一(其他兩座是漢茂陵、唐乾陵),因為陪葬品甚豐!當然,也成為考古學家們最感興趣的地方,尤其是中國帝王第一陵墓的秦陵!

那些當年昂貴的陪葬品今日成為珍稀的出土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物,也成為科學家的研究標本。任何考古新發現都令人興奮。

更多相片
秦陵西側陪葬大墓(QLCM1)是目前發現秦代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葬墓。(圖片:秦陵博物院)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朝始皇帝的陵墓,是最讓盜墓賊記掛的三大皇陵之一(其他兩座是漢茂陵、唐乾陵),因為陪葬品甚豐!當然,也成為考古學家們最感興趣的地方,尤其是中國帝王第一陵墓的秦陵!

這件已修復的器物造型生動,貌似小鹿,呈臥姿狀,大耳上揚,一副警覺的樣子。(網上圖片)

近日,陝西省秦始皇陵博物院公布了2021年最新的考古成果,專家在秦始皇陵又有新發現:秦陵西側陪葬大墓(QLCM1)中的北墓道和兩個陪葬坑裡,發掘出一批新的秦代文物,並對部分出土器物進行室內修復。

已修復的金銀駱駝,是目前中國國內最早的單體金、銀駱駝。(網上圖片)

新發掘出的文物包括三個車馬陪葬坑、15個一組的編鐘、大量小型樂舞百戲、動物等形象的金銀銅俑,都顯示出當時貴族的奢華生活,同時亦反映出墓主與秦始皇的關係密切。

已修復的小型銅俑,跽姿狀,頭戴冠,雙手捧物,表情肅穆。(網上圖片)

而經專家完整修復的器物有金駱駝、銀駱駝、金舞䄂俑、鑲嵌琉璃的銅扁壺、玉鼎、銀盒、銀騎馬俑、銀獵犬、鎏金銅鋪首等。

已修復的鑲嵌琉璃的銅扁壺。(網上圖片)

專家猜測,已修復的金駱駝、銀駱駝、金舞䄂俑、鑲嵌琉璃的銅扁壺,這些帶有西域風情的文物,或能證明中國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前,與西域國家已有聯繫,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依據。

7號陪葬墓中的青銅水禽。(網上圖片)

是次對秦陵的發掘並非首次。早在2001年8月,考古學家便從7號陪葬墓中清理出46件青銅水禽,包括雁20件、鵝20件、鶴6件。加上今次所發掘到的編鐘、樂舞百戲的金銀銅俑,讓後世的我們能想像到一場由百戲俑人彈奏美妙樂韻下,水禽和仙鶴悠閒自在、翩翩起舞的地下音樂會。

秦陵西側陪葬大墓(QLCM1)是目前發現秦代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葬墓。(圖片:秦陵博物院)

秦陵西側陪葬大墓(QLCM1)是目前發現秦代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葬墓。(圖片:秦陵博物院)

近日,陝西省秦始皇陵博物院公布了2021年最新的考古成果,專家在秦始皇陵又有新發現:秦陵西側陪葬大墓(QLCM1)中的北墓道和兩個陪葬坑裡,發掘出一批新的秦代文物,並對部分出土器物進行室內修復。

這件已修復的器物造型生動,貌似小鹿,呈臥姿狀,大耳上揚,一副警覺的樣子。(網上圖片)

這件已修復的器物造型生動,貌似小鹿,呈臥姿狀,大耳上揚,一副警覺的樣子。(網上圖片)

新發掘出的文物包括三個車馬陪葬坑、15個一組的編鐘、大量小型樂舞百戲、動物等形象的金銀銅俑,都顯示出當時貴族的奢華生活,同時亦反映出墓主與秦始皇的關係密切。

已修復的金銀駱駝,是目前中國國內最早的單體金、銀駱駝。(網上圖片)

已修復的金銀駱駝,是目前中國國內最早的單體金、銀駱駝。(網上圖片)

而經專家完整修復的器物有金駱駝、銀駱駝、金舞䄂俑、鑲嵌琉璃的銅扁壺、玉鼎、銀盒、銀騎馬俑、銀獵犬、鎏金銅鋪首等。

已修復的小型銅俑,跽姿狀,頭戴冠,雙手捧物,表情肅穆。(網上圖片)

已修復的小型銅俑,跽姿狀,頭戴冠,雙手捧物,表情肅穆。(網上圖片)

專家猜測,已修復的金駱駝、銀駱駝、金舞䄂俑、鑲嵌琉璃的銅扁壺,這些帶有西域風情的文物,或能證明中國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前,與西域國家已有聯繫,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依據。

已修復的鑲嵌琉璃的銅扁壺。(網上圖片)

已修復的鑲嵌琉璃的銅扁壺。(網上圖片)

是次對秦陵的發掘並非首次。早在2001年8月,考古學家便從7號陪葬墓中清理出46件青銅水禽,包括雁20件、鵝20件、鶴6件。加上今次所發掘到的編鐘、樂舞百戲的金銀銅俑,讓後世的我們能想像到一場由百戲俑人彈奏美妙樂韻下,水禽和仙鶴悠閒自在、翩翩起舞的地下音樂會。

7號陪葬墓中的青銅水禽。(網上圖片)

7號陪葬墓中的青銅水禽。(網上圖片)

這一系列文物讓我們看到秦始皇不但是一位雄才偉略的政治家,亦有可能是一個樂韻舞蹈的愛好者。

隨著對秦始皇陵越來越多的發掘,彷彿我們離神秘的大秦帝國又近一步。期待秦陵有更多的新發現!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