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擔心的情況:香港疫情第五波社區爆發,終究還是來臨了。很多論者參考內地的做法,向特區政府提出了「動態清零」的目標,又督促特區政府學習內地的社區管控方式。的確,在防疫上各地政府都永遠有進步的空間,但要學習另一個制度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弄清楚該制度作為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究竟如何運作,才知道它是否適合香港,或在應用上需要如何調整。

首先,大家都講「動態清零」,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大家卻不一定能說清楚。「動態清零」在去年2021年成為了內地的年度熱詞,但從政府管理方式來說,它在內地不是一個新概念。例如早於2010年,新疆就出台過《關於自治區促進零就業家庭就業的意見》,要求「全區所有城鎮在2010年7月31日前,對已經產生的零就業家庭,通過多種途徑確保實現至少一人就業;8月1日起新產生的零就業家庭,通過政府開發公益性崗位等辦法,實現24小時內托底安置就業」。當時內地媒體這樣報導《意見》的成效:「截至2011年年底,全區累計消除零就業家庭4.2萬戶,幫助實現就業4.8萬人,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零就業家庭24小時動態清零形成常態工作機制」。

在去年底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曾經這樣闡述過新冠疫情「動態清零」的概念:「動態清零不是零感染,我們現在不能保證一個本土病例不發生,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發現一起撲滅一起。當一個傳進來引發本土病例以後,如果我們很短的時間很快地就把它控制住,這個感染鏈進來沒有持續傳播,把這個感染鏈滅乾凈了,也叫清零。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個地方怎麽老是會出現病例,有些地方怎麽一年多了病人始終沒有清零,其實從動態上它是清零了。做得再好的一些城市也不能保證我這起處理完下起就沒有了」。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

注意梁萬年說「有些地方怎麽一年多了病人始終沒有清零,其實從動態上它是清零了」。這即是說,動態清零不是說要見到「0」這個數字;只要傳播鏈一條一條被確切消滅,即使還有確診病例,也是達到了動態清零。

掌握了這個邏輯,我們就能理解新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是什麼意思:政府不能禁止雇主解僱員工,不能讓失業無時無刻「絕對清零」,但可以透過協助失業者再就業的方式,把失業「動態清零」。

要有效防疫,整個香港社會首先要正確理解「動態清零」這個概念,才能避免不切實際的期望,或自相矛盾的訴求。

那當下國家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是什麼呢?據衛健委梁萬年介紹,是「力爭用一個潛伏期左右時間控制住疫情的社區傳播」。而應對病毒的不斷變異、境外疫情輸入風險不斷加大,要做到一個潛伏期內控制疫情,並不容易,梁萬年指出政府需要做到「五個精準」。

這「五個精準」分別是:第一,「精準發現傳染源」,主要通過核酸檢測和篩查;第二,「精準識別密切接觸者」,主要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技術;第三,「精準劃定疫區、疫點、管控範圍」,主要通過綜合性的研判;第四,「精準采取防控措施」,做到有效、能落地、有溫度、可持續;第五,「精準平衡疫情防控和正常的生產生活的關係」。

這五點內容很多,本文難以一一探討。本文接下來集中分析「做到一個潛伏期內控製疫情」的第二點要求:「精準識別密切接觸者」。專注這一點是因為如果找不到密切接觸者,精準防疫就無從做起,而只能封城「大包圍」,社會經濟成本過高。梁萬年提出「動態清零」要「五個精準」,正正就是不希望「大包圍」的情況出現。

首先介紹精準識別密切接觸者的第一個主要方法: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中國內地的流行病學調查做得非常仔細,公開披露的信息也非常詳盡,以下兩個例子可以為讀者帶來較直觀的感受。

前幾天,內地媒體對「流調中最辛苦的中國人」岳榮貴進行了廣泛的報導。岳榮貴的流調記錄顯示,他在18日內,輾轉在北京28個工地工作,加上他在尋找失蹤兒子(最終證實已經死亡),引起了廣大網民的同情。以下是岳榮貴流調報告的首三條紀錄:

從以上流調條目可以看到,時間紀錄竟然可以精準到分,其中過程肯定有技術手段輔助,不是單靠當事人回憶。

流調報告不但會發現美好和辛酸的故事,也會造成不少意外和尷尬。去年一份山東省煙台市確診男子的流調報告,就曾經成了不少人議論的焦點。根據該份流調報告顯示,九天的行程中,確診男子僅有兩天陪伴妻子和生病的女兒。這份流調報告部分內容是這樣的:

當時這份流調報告一公布,就引起網友議論紛紛:「他怎麽做到一個禮拜都不回家的?不知道的還以為王某家才是他家。」「老婆照顧發燒的孩子四天,他忙著和別人逛街。」甚至有很多網民直接斷言,確診男子的「朋友王某」,就是他的出軌對象。無論這位男士事實上有沒有出軌,這個流調報告披露的信息也造成了他和家人的尷尬和不便。

我們在讚嘆這些流調報告的詳盡以及其對防疫的貢獻同時,也不禁會疑惑:在中國內地以外,法律和民情是否允許政府做這麽仔細的披露?但如果不仔細披露感染者去過哪裏,又如何向市民解釋為什麽要對某些地方采取管控措施?這確實是隱私和透明化管控之間的兩難。

接下來介紹衛健委梁萬年所講「精準識別密切接觸者」的第二個主要手段:大數據采集。要做大數據采集,除了隱私問題這個恆定因素以外,還有行政組織結構的額外問題。

以深圳為例子,該市居民的大數據采集透過「織網工程」項目系統化實現。「織網工程」雛形形成於2010年前後,至今已經有10多年的積累。

深圳的「織網工程」,建立了「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將各部門服務管理的信息資源編織到一個統一的數據庫,實現信息資源的動態管理、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提升服務效能和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

「一庫」,是建立公共信息資源庫。深圳全市範圍內信息整合為一個資源庫,實現「市-區-辦事處-社區」四級縱向聯通;在橫向方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等36個市直部門悉數接入這個公共基礎資源庫,其中16個部門實現數據同步更新。

信息打通好處不言自明,但當然也會有人心存抗拒,因為打通信息以後,不但防疫能用到,在其他方面例如要查誰逃稅,也會變得非常容易。

「一個隊伍」,是組建信息采集員隊伍。2019年資料顯示,深圳將全市劃分為1.9萬個基礎網格,聘用了超過2.1萬個網格員,基本實現「一格一員」。網格員的信息采集範圍含括「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法人、實有事件」,涉及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等領域,橫跨城管、安監、消防、市監、環保、衛生等20多個行業。

白石廈網格巡查中隊組織網格員開展節假日對出租屋、「三小」場所開展巡查,重點對生命通道堵塞、樓違規住人、用氣用電等隱患進行巡查整治,並加強對公園、廣場、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巡查。

白石廈網格巡查中隊組織網格員開展節假日對出租屋、「三小」場所開展巡查,重點對生命通道堵塞、樓違規住人、用氣用電等隱患進行巡查整治,並加強對公園、廣場、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巡查。

網格員除了搜集信息以外,也是社區的「大管家」。在居民小區因為出現確診者被定點封鎖的時候,這些網格員會協助居民解決問題,例如協助安排飲食和生活物資。

「兩網兩系統」,是「綜合信息采集系統」和「社會管理工作網」,目的是「開展矛盾糾紛和問題隱患的分流、處置、督辦、反饋和考核,初步實現各類事件網上處置。量身創建社區家園網,集行政性服務、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於一體,同時也成為社區居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意調查的載體,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和問題隱患」。

內地政府有個表述,叫防疫工作「關鍵在末梢,成敗看基層」。這裏的基層不是弱勢群體的意思,而是社區最前線的行政單位。可以看到,內地的防疫成果,離不開其堅實的基層社區治理架構。

深圳的數據顯示,一個網格員大概能服務1000個居民。按照這個比例,如果在香港需要建設類似的「網格化管理」,至少需要7000-8000個固定的「網格員」。而基層治理不是單靠增加人手就能完成,關鍵是整個治理思維需要轉為以基層組織為中心,從數據、系統、其他各個部門的職能和協調等各方面,都作相應調整。所謂「前置性解決問題」,目標就是例如居民不需要親身到相關部門辦理事務,很多事情可以透過網上申請,再由網格員核實身分和輔助材料真偽來完成辦理。

總結全文,根據中國衛健委專家,「動態清零」的前提是需要做到「五個精準」,而精準的核酸檢測和篩查只是滿足了其中一項。事實上,「全民檢測」正正是「不精準」的表現,只能在結果上做到一時三刻的「靜態清零」,做不到在流程和機制上保障「動態清零」。為了更深入理解內地的防疫制度,本文介紹了「五個精準」裏面的另一個「精準」,即「精準識別密切接觸者」,其主要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技術達致。內地在這方面的做法,可以看到無論是在私隱觀念上還是行政組織能力上,都有其獨特背景。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內地的防疫方法雖然有效,但其他地方卻不容易模仿。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對於Omicron及其亞變種、Omicron與Delta的混血兒Deltacron等,醫學界仍然知之甚少。在缺乏充分分析和論證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輕言「與病毒共存」,特區政府需要採取更積極的防疫措施,市民也需要配合政府,自覺遵守規定和勸喻。內地的防疫做法,因為牽涉到隱私觀念和整個社區管治邏輯的配合,需要香港全社會深入和認真的討論,不應該是簡單一句「必須要學」或「一定不能學」就應付過去,關鍵是如何分離出內地「最小化」的系統性措施,以及怎樣把其融入香港既有體制,以減少衝擊。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少喊口號,少作指責,踏實研究,真誠討論。




國凱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