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色彩 中國之美
▌劉疆
北京冬奧會落下帷幕,緊接著,我們將迎來冬殘奧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色彩系統的主色為「霞光紅」“迎春黃”“天霽藍”“瑞雪白”和“長城灰”這五種色彩,在奧運會制服中廣泛運用。這一設計即保證了服裝的獨特性和易識別性,避免淹沒在色彩繁雜的環境之中,又體現了中國傳統色彩的審美意象。

霞光紅 白繼開攝
長城灰 瑞雪白 新華社
迎春黃 胡鐵湘攝
天霽藍 明宣德霽藍釉暗花雲龍紋盤
冬奧五色寓意
霞光紅:「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霞光紅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會徽顏色,為太陽初升時的朝霞之色。
迎春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迎春黃是迎春花的顏色,迎春也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習俗。北京冬奧會開幕時正值壬寅年立春,朝氣蓬勃。
天霽藍:「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天霽藍取自中國傳統陶瓷珍品霽藍釉的顏色,以明宣德年間瓷器為代表。《說文解字》中寫道:“霽,雨止也”。而霽藍,就是雨過初晴天空之藍。霽藍釉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其釉色藍如深海。
長城灰:「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兩邊是故鄉。」長城灰是萬里長城磚牆的色彩,象徵厚重的歷史與堅毅的信念。這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色彩系統的主色之一。
瑞雪白:「瑞雪便應平地尺,野梅又報一年春。」瑞雪白是冬日裡最美的顏色,在中國傳統中,應時而下的雪為“瑞雪”,預示著新年的好收成,也孕育著春的期待。
五色源於五行
歷史上的五色,指的是青、黃、赤、黑、白。「五色」的概念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如《周禮·考工記》中有“畫繢之事,雜五色”,說明古人早期的繪畫中主要也是採用這五種顏色。
隨著春秋末期五行學說的流行,五行與五色逐漸開始結合,有了明確的對應關係。即東方為木,其色青;南方為火,其色赤;西方為金,其色白;北方為水,其色黑;中央為土,其色黃。同時五行所蘊含的其他特徵如五方、五音、五臟、五音等也都和五色有了對應關係,從而大大地拓展了五色的文化含義。如《墨子·旗幟》中把守城的旗幟按照顏色做了分類,便於士兵之間聯繫。即「木為蒼旗,火為赤旗,薪樵為黃旗,石為白旗,水為黑旗。」
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推崇五行相勝相生說。他認為,自然和社會的演變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剋、循環不已的過程,稱為「五德始終」。這種學說認為,按照五行相勝的順序,每個朝代都受到五行中一種“德”的支配,並有與之相應的象徵色。如黃帝為土德,色尚黃;夏代為木德,色尚青;商代為金德,色尚白;周代為火德,色尚赤。每一代王朝都有先天的命運,具有相應的標誌色;朝代更迭恰好對應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五色就成了關於朝代更迭,天命循環的大事。基於這一理論,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認為秦為水德,取“水克火”。《史記·秦本紀》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這裏的“上黑”通“尚黑”,即推崇、尊崇黑色。
此後,每逢王朝更迭,統治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改正朔,易服色」。漢滅秦,克水德是土德,到了西漢太初元年,漢武帝正式決定漢朝為土德,色彩尚黃。劉秀起兵於南方,從火德,色彩尚赤。東漢以下,朝代的更迭用五行相生說,三國曹魏為土德,尚黃;晉為金德,尚白;南朝劉宋為水德,尚黑。
衣正色 隨五時
五色很早就被應用於古人的服裝設計中。如《尚書·益稷》中記錄了舜帝與大禹的對話,舜帝提到「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即用五色這些明顯的顏色做成不同衣服。由於五色系統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承載了相應的政治含義,因而被稱為“正色”。而介於這五色之間的顏色則被稱為“間色”。正色中的青、黃、赤正好大體對應顏料三原色中的青、黃、紅(品紅)。在現代印刷中正是用這三種顏色加上黑色來組合成其他成千上萬種色彩,白與黑兩色相混又可以得到無限的灰色系列。由此可見,五色系統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對色彩科學的基本認識。
古人將正色和間色賦予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徵意義,逐漸成為了封建禮制的一部分。《禮記·玉藻》記載:「衣正色,裳間色。」上衣、外衣要用正色,下衣、內衣則用間色。不同的色彩不可混淆,更不可顛倒。《周禮》中說“皇帝冕服,玄衣纁裳”正是這種規則的體現。玄即黑色,屬於正色;纁是介於赤色和黃色之間的顏色,屬於間色。冕服玄衣纁裳的形制一直從先秦保留到了明代,幾乎未曾改變。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禮崩樂壞。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喜歡紫色,使得齊國上下崇尚紫色服裝。孔子為此疾呼:「惡紫之奪朱也」,就是要維護“朱”這個正色的地位。《詩經》里有“綠衣黃里”的詩句,不是誇讚服裝顏色漂亮,而是用來比喻正邪不分、貴賤尊卑顛倒失序。黃為正色,綠是間色。正色應高於間色,因此,衣表(面料)應是正色,衣里(輔料)應是間色。表裏的色彩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綠衣黃里”則正好相反,是與禮不合的,這句說明的是這個道理。
漢代,以禮製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對服裝色彩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要求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後漢書·輿服制》中有:「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強調了服裝與封建等級制度的關係。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季節、不同場合都有不同的服裝穿著要求,服裝成了區分社會等級的直接手段。五色體系作為服裝禮治中的顯著特徵,也得到了廣泛全面的發展。如《後漢書·輿服志》還規定官員要“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這裏的“五時色”指的是要隨季節的變化而穿著不同的顏色的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色彩彰顯身份
由於從直觀的視覺效果上來看,服裝的顏色是最明顯的區分方式,因而服裝顏色還逐漸成為了區分身份等級的標誌,形成了一種品色服制度。這種制度大體上源自北周,《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宣帝)二年下詔,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繢綉為緣,名曰品色衣。」天子身邊的近臣要穿著五色的衣服,並用錦繡花紋作為裝飾,來區分品級。
到了唐代,這一制度更加完善。武德四年,唐高祖就制定了初步的品色服規範,後經多次完善,到了唐高祖上元年間,確立了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的品色服制度。這一規定使不同品級官員的服色各異,品秩序列清清楚楚。服裝的色彩成了社會等級身份的鮮明符號,穿紫袍者顯赫,著青衫者寒酸成為當時人們心中的固定印象。唐代承土德,尚黃,所以皇帝的袍服用赭黃或赤黃。直到五代時期,黃色仍然是象徵帝王的顏色。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時黃袍加身,一舉成為天子,也體現了黃色的魅力。
北宋時期,儘管服色有所調整,但品色服制度仍被保留。宋初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服紫,三品至五品的官員服朱,六品至七品的官員服綠,八品至九品的官員服青(《宋史·輿服制》)。宋神宗元豐年後,更改為四品以上的服紫,六品以上服緋,七品至九品服綠。到了南宋,服色的等級界限逐漸被突破,百官公服盡著紫衫,無品秩之限。紫衫本為軍校之戎服,是一種前後開衩的無袖頭的短衫。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說:「至渡江,方著紫衫,號為‘穿衫盡巾’,公卿皂隸,下至閭閻賤夫,皆一律矣。」
根據《明史·輿服志》記載:「一品至四品官員服緋色袍,五品至七品官員服青色袍,八品至九品官員則服綠袍。」官員的夫人也要按照此規定執行。洪武二十四年,規定官吏衣服不許用玄、黃、紫三色。天順二年,又規定官民衣服不得用玄、黃、紫、黑綠、柳黃、薑黃、明黃諸色,這些顏色統統成了皇室的專用顏色。到了清代,官員的朝服基本上只有石青或藍色一種,靠衣服上的補子來區分品級。
封建禮制上對服裝顏色有嚴格的約束,也導致了服裝色彩的呆板。而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以及人們對色彩喜好的本性,卻需要突破這種禮制的束縛,去選擇不同的服裝色彩,有些甚至成為風行一時的流行色。南宋的紫衫被禁止後,又一度流行起了白色的涼衫。如果說穿紫衫是愛慕虛榮的話,那麼穿涼衫只能用追求風尚來解釋了。
到了明末,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民間服裝的色彩更為多元。據《松江府志記載》,當時的流行色彩有水紅、金紅、荔枝紅、橘皮紅、東方色紅、水綠、豆綠、藍色綠、天藍、玉色、月色、淺藍、墨色、米色、鷹色、沉香色、蓮子色、鐵色、玄色、鵝黃、松花黃、葡萄紫等二十餘種之多。可以看出這些流行色基本上還都在五色的範圍之內,並沒有完全受到官方限制的影響。
(作者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往下看更多文章